寒假结束,枳生准时回到了学校,铁小秀却没来。
铁小秀趁着去县城,寻机溜了,一个人坐长途汽车去省城见网友,铁三一家人追去,终究迟了一步。幸亏铁小秀的父母报警及时,加上铁小秀在外省乡下待了几天,可能觉得也不过如此,于是,她又自己跑回家了。之后铁小秀待在家里,怎么也不肯去学校了。
开校的第二天,苗晓禾和张清芳再次去铁黎村找铁小秀。无论如何,她们希望铁小秀能读完这个学期,再不济,也去职业学校读三年。
来到铁小秀家已经快十一点钟了,铁小秀的妈迎出来,可能是看在当初女儿跑路后,苗晓禾劳神费力帮他们寻找的份上,倒还算客气:“苗校长,张老师,你们真的不用白跑了。我家这个死丫头,你们都晓得,完全不是读书的料,这不,现在还在睡大觉。”
铁小秀闻声出来,只见她穿着睡衣,拖鞋扒拉扒拉的,睡眼惺忪,脸上的烟熏妆残痕犹存,染黄了又长黑的头发乱七八糟。看到两位老师,她满脸的不耐烦:“我说张老师,你这么早就来找我这个九漏鱼,你烦不烦啊?”
所谓九漏鱼,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
张老师耐着性子:“无论如何,你要去读完这个学期。”
铁小秀抱着胳膊:“我就不去,你咬我呀。我一天都不想去读书,只要往学校走,我就烦透了。”
苗晓禾和张清芳面面相觑。
铁小秀的妈骂骂咧咧的:“你们也看到了,真不是我不让这个死丫头读书,是她就这个德行。如果她像枳生能考五百分,哪怕倾家荡产我也供她读书。可她没出息,我能有什么办法?除了相亲,她还能干什么?”
铁小秀呸了一口,差点啐到她妈妈脸上:“我凭什么要听你的话去嫁给那些穷光蛋?”
张清芳看不下去了:“铁小秀,你怎么能这么对你妈妈说话?”
她砰地一脚踢在门上,一阵风似的跑了。
“苗校长,你们今后真的别再白跑路了,这丫头就是烂泥扶不上墙,管她自生自灭。算了,我也不管了。”
张老师忽然说:“小秀妈妈,你不觉得小秀有些话很有道理吗?”
“什么道理?”
“为什么她身为妹妹,就必须去为哥哥换彩礼钱?为什么她哥哥就不能反过来帮助妹妹,让妹妹好好读书?”
小秀妈没好气:“张老师,我看你也是糊涂了。说真的,都怪你们这些老师,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稍微读几天书就满口歪理,现在我看,小学都不该让她们读,免得越读心越野。”
苗晓禾没有和她计较,还是耐着性子劝说:“小秀今年才满16岁,打工也找不到工作。不如让她去职中学一门技能。学了技能,还有改变命运的余地,可如果就这么放任不管,基本上就完了……”
铁小秀妈妈不以为然:“现在读初中不怎么花钱,我们才勉强让她读,职中可是要花钱的,坚决不能再读了。”
说完这话,立即回去砰一声关了大门。
二人看着紧闭的大铁门,只好往回走。
新学期的第一个初三家长会是在线上召开的。
初三近百人,有八十几个都是留守儿童。
原因也很简单,但凡有点门路或者在县城买了房子的家长,早就把孩子带去县城读书了。县城的学校生源爆满,一(学)位难求,同时,各级乡镇中学前所未有的衰微,生源极大流失。
以铁黎村中学为例,以前,初一到初三,几乎每个年级都有五六个班级,高峰时期,全校有七八百人。但现在,除了初三还有两个班,初一初二,都只剩下了一个班。
这些留下来的学生,当然就是家境不那么好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要么父母在外地打工,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孤儿或者义务教育范围内的残疾少年。
这样的生源,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自然就可想而知——其中一大半是铁三式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漠不关心,不学闹已经算不错了。另一小半,纵然有心也无力,他们没法辅导孩子,也提供不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把孩子彻底交给学校,算是听天由命。
大家都说,这种烂学校,无论来什么校长都没用,神仙都救不起来。老师们也因为教学环境的日渐不如意,但凡有点办法的都往县城里调。实在是走不了的,也心灰意冷,照本宣科,混个日子而已。
如此下来,学生们普遍总分只有两三百分也就不稀奇了。
苗晓禾看着这个成绩,却是心急如焚,整个寒假都忧心忡忡。按照这几年的经验,省城的重点高中,一般要600分以上;普通的高中也得530分以上。不过,县城一级的普高就要弱很多,450分上下就可以了。可现在,全校500分以上的才三个,四百分以上的也才十几个。按照社会默认的中考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升学率,铁黎村初中显然远远完不成。
换而言之,这里能考上高中的百分之五十好生源,绝大多数已经去城里了,剩下的,就是被分流的百分之五十。
不上普高,孩子们就得去职中。按理说,没有读书天分的孩子,去职中认认真真学一门职业技能,也是上上之策。可是,她很清楚,现实和理想有很大的出入。男孩子还好,只要他们自己愿意,哪怕是职中,家长也会让读完,毕竟年纪太小进入社会不好找工作。
可女孩子就不同了,多的是铁三这种家长:女儿迟早要嫁人,再多花三年职中的钱,显然不划算。所以,这些年下来,你只要到乡下走一趟就会发现,许多十五六七岁的女孩子,她们初中毕业后没得书读,工作也找不到,就这么闲着,要么在家玩手机,要么去发廊做学徒,要么去外地工厂打几年工……总之,这帮子姑娘就这么百无聊赖地耗几年。
乡下的父母们普遍越来越不重视女孩子的读书问题——因为考学进城的女孩子,根本不可能再回乡下。
如此恶性循环,乡村女孩的教育问题,就成了大问题,和前些年相比,乡村女孩上高中的概率竟然不升反降。
苗晓禾利用寒假实地走访了好些天,大致摸清楚了情况,才把新学期的第一个家长会放在线上召开——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们来参加也没什么用,因为这些老年人一来是跟不上时代不了解情况,二来你无论说什么,他们都找借口:孩子的爸妈不在,你看我们又不懂……除了给孙辈提供吃穿住,别的,他们真的管不了。
家长会,就必须是学生们的父母参加才行。哪怕人不来也没关系,现在可以线上开。
苗晓禾告诉家长们的第一个规定是:这学期起,学生们一律不许带手机到学校。
许多家长立即反驳,说孩子不带手机我们怎么联系?万一出点事情怎么办?我们天天都要和孩子视频,没有手机,我们怎么知道孩子的情况?
有的家长甚至直言不讳:大部分学生都才两三百分,根本考不上高中,而且就剩下这一学期了,无论管得多严,还能出现什么奇迹不成?
无论家长们如何反对,苗晓禾都不为所动。
第二个规定,家长们就容易接受多了:在校学生一律穿校服之外,鞋子也统一。
指定的校服,都是几十元的套装,几年如一日,家长们自然无任何意见。但是,鞋子却是个大问题——学生们攀比不了校服,就在鞋子上大做文章。别看是乡村中学,可学生们对各种品牌鞋子如数家珍,什么AJ、椰子……连老师们都听得一知半解,可是,他们却了如指掌。
最初,学生们都穿普通运动鞋,不知何时起,见面就讨论“AJ”……甚至以AJ为标准,形成了一个鄙视链。一双动辄上千甚至几千元的鞋子,别说父母们感到为难,就连老师们也舍不得买。可孩子们买起来毫不手软——如果不给买,他们回家就会拿家长出气。
鞋子之外,人人不离的手机当然也是攀比对象,你用一两千的,我就得三四千、五六千的。而且,鞋子也罢手机也罢,并不是买一次就一劳永逸,每每新款出来,孩子们就大肆叫嚣要“剁手”。
自来享受惯了的孩子,完全不管父母辛不辛苦,好像金钱是长在树上的,伸手摘下来就行了。自家父母啥能力我不管:反正别人有的我也得有,攀比之风越来越盛。
当然,穷家娇儿,也和他们的父母有极大关系:父母长期在外,总觉得愧对孩子,陪伴少了,金钱上就给多了,但凡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有无能力都要最大程度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习惯:但凡我开口,你就得满足。你不满足你就不爱我,你就没本事,你不如别人的父母。
尤其是初三的家长,多多少少总抱着一些指望:只要你好好读书,我愿意皇帝一样再伺候你们这一年,等考试结束了再说——
于是,几方合力之下,乡镇中学的现状就是:男生们攀比鞋子、手机,打游戏,上网,抽烟酗酒;女生自然也没闲着,化妆打扮,逃课、早恋都是家常便饭。
所以,当家长们听说“鞋子”也要指定成几十元的廉价款时,虽然各有疑虑,但是,无人提出反驳。毕竟,从头到脚都统一了,再想攀比就没什么机会了,对于家长来说,也是大大减轻了负担。
如果说前两项校风整顿让家长们或多或少有疑虑,第三项,则是皆大欢喜了。
孩子们的数理化,比起城里的孩子其实不算太差;最大的差距是英语和语文。所以,苗晓禾在寒假期间,找省城的大学同学刷脸,要了某重点中学的一套英语线上教学资源,决定从这学期起,每天给孩子们额外上一节网课。虽然属于临时抱佛脚,可是,能拼一把算一把。其他科目增分可能没那么快,但对于这些普遍才考七八十分的孩子们来说,如果英语单科能增加二三十,甚至四五十分,那么,上高中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但凡听到“补课”二字,家长们都会疑心老师是为了挣外快,但当听说全免费时,纷纷表示支持。
家长会快要结束的时候,苗晓禾说:还有20分钟互动时间,家长们有什么疑问尽管问。
家长甲立即问:苗校长,恕我直言,总共也就只有这个学期了,可我儿子只有三百来分的水平。尤其是英语,上学期期末只考了26分,我早就知道他肯定考不上高中,他自己也知道。既是如此,何不让他们快快乐乐混完这半年?你现在管再严也没用了。
家长乙:是啊,反正也不是读书的料。以后长大了也是送快递、送外卖的命。人生后半辈子都是辛苦,何不让他们这时候纵情享受?这样,以后回忆起来,总还有过快乐时光。
家长丙:985、211就那么多,绝大多数人都是考不上的。读不读高中区别很大吗?我看过一个数据,外卖小哥中研究生学历的都有几万人,你们说,读书的意义何在?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还不是送外卖。
家长丁:说真的,供孩子读书,还不如存钱买房。北大清华又如何?毕业还不是为了挣钱买房。举例:现在花100万供孩子上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还不如等他们成年,直接给他们100万或者一套房子。至于女生读书就更不划算了,许多女生一毕业就结婚生子,成了家庭主妇,根本学无所用,白白浪费资源。
……
家长们一片哗然,竟然大部分都是这个意见。
只有极少数家长反驳:读了大学可以选择送外卖,但是,不读大学,你就没选择,只能送外卖。
苗晓禾本来有一万个理由反驳他们,可是,她忽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跟这些家长讲大道理,好像有点苍白无力。她忽然想起有次看过的一个扶贫报告,一个扶贫干部说:我干了20年,发现一个规律,一家但凡出现一个高中生,只要没有啥特殊意外这个家就不会成为贫困户。
苗晓禾在铁黎村摸底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凡一个家庭里有高中毕业甚至大专大学以上的,这个家庭基本上就不会太穷。比如李小军,他只是因为得了癌症才没法继续挣钱,饶是如此,他对孩子的学习的重视程度也远超一般家长。
沉吟了好一会儿,苗晓禾才说我给大家讲三点:第一点,现在大多数孩子并不是在受苦,而是在享福,换而言之,享福享得太早了。据我所知,你们家长大多数在外面能挣一份不错的工资,尤其是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家庭,孩子的物质其实并不差。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也只是在家种点蔬菜养点鸡鸭鹅,活儿少,自然更舍不得让孩子们参加任何劳动。所以,现在乡村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干活了。
第二点,就像一位家长所说“读了书也可能是送外卖,但不读书就只能送外卖”。其实,这话只有一半是对的:今后,不读书也许送外卖的机会都没了。无人机、无人送货车、无人驾驶车以及各种智能机器的普及……可以肯定,以后蓝领岗位会大大减少。我这话也许说得很难听,但我还是要说:你们现在还能挣钱的岗位和工种,到你们孩子的时候,也许,再也不存在了,他们想搬砖都可能没机会了。
第三点,由于时间紧迫,我们也不奢求要拼一中之类的了。但是,我们可以拼一下普高。现在普高的最低录取线是450分左右。我了解过学生们的成绩构成,只要努力,应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哪怕三百五十分以上的人,只要拼一把,上普高的希望就有了。难道你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是初中毕业?
家长们哑然。再也没有任何人提出反驳。
家长会,就这么结束了。
禾小苗下线,坐在椅子上发呆。
旁边,是初三的全体教师。
张老师先开口:“校长,你看到了吧?家长都是这个态度,何况是学生。”
苗晓禾苦笑。
家长们如果没有从读书中获得过什么好处,就很容易继承“读书无用论”。而大城市的家长之所以普遍更重视教育,是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本身就是通过读书才留在了大城市,所以,就知道读书的好处。
可这个道理,她没法和家长们争论。
一个数学老师叹道:其实,他们说得也不无道理。比如每天额外给这些学生免费补一小时英语和语文网课,明明我们老师是义务劳动。可是,学生不乐意,家长也疑神疑鬼猜测我们是不是有所图谋。大家看,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老师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作声,其实,内心都是一样的想法:别说每天一小时,哪怕给这些两三百分的学生每天再补十小时也无济于事。不过是浪费时间,自欺欺人。初三老师本来就很辛苦了,何必再多此一举?
苗晓禾把众人的心思看得清清楚楚,她很平静:大家都不愿意,是吧?
大家都沉默。
朱主任建议:要不,只给那些400分以上的孩子补?
苗晓禾:不行。要补就是给全体学生补。
数学老师:如果只给一小部分人补,那其他家长的意见可能就更大了,还不如不补。
等老师们讨论得差不多了,苗晓禾问:有愿意的老师吗?
张老师迟疑一下,还是点点头:我愿意。毕竟,我班上还有几个五百分以上的学生。再说,看在铁小秀家长没有去投诉我的份上,我也得再尽一把力。不过,我们的目标不是普高吗?我们在380分到400分这个阶段有二三十人,这群人努把力都有希望上普高。所以,就算要补,也得上大课,至少,算是给所有孩子一个机会。
此言一出,其他老师纷纷点头:算了,我们也再拼一把。再恼火,也就这三四个月。无所谓了。
散会后,张老师留在最后,她说:校长,谢谢你亲自出马替我解决了这事,不然,我真的只有被迫辞职了。其实,我当时是气话,我在铁黎村中学教了十几年了,我也不想走的。
苗晓禾内心喟叹,身为老师,没有一个不想好好教书,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可是,有时候,实在是没有发挥的余地。
“去年,我们学校的普高升学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这几个月,我们拼一把,如果能有30%,那就是我们的运气了。”
苗晓禾摇摇头,她也不知道,几个月之后,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家长会的第二天,学校又开了一个学生动员大会。
这次学生大会,并不像以往那样在操场上,而是安排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
苗晓禾和一众学生,如闲话家常。
她先问学生:你们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吗?
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一个高个男生站起来:吃得好耍得好,我很满意。
学生们哄堂大笑。
苗晓禾也笑,又问:你们的家长对你们的成绩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或者说,你们自己对现在的成绩有要求吗?
这次,大家都不吭声。
苗晓禾也没追问,继续道:这次期末考试,县城一中的实验班,总分平均分是590分,英语单科平均分是136分。而我们学校,英语平均分是五十多分,单单是这一科,就拉了近八十分。你们怎么看?
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
高个男生又站起来:校长,你的意思是我们都是烂龙(烂泥)吗?
学生甲:我们要是考得上县一中,我们还会坐在这里?
学生乙:一中的实验班,是全县顶尖级的高手,和他们比,没意思。
苗晓禾:可是,考试的时候,是和全县的学生比。
高个男生不服气了:老师,不见得成绩好前途就好。我看短视频上说,混得好的,往往是成绩最好和成绩最差的。我们这群成绩最差的,说不定以后一个个都成土豪。
男生们:是啊是啊!
一边说,一边哄堂大笑。
苗晓禾点点头,又问:你们考虑过未来吗?如果考不上高中,你们今后怎么办?
男生甲:没事,我父母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他们刚给我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明年就可以装修了。
男生乙:我家里有三层小楼,还买了车子,我不读书也饿不着。
男生丙:我妈已经给我计算过了,以后我爸每年打工给我五万,我姐给我三万,我妈给我带孩子。我感觉我天天玩就行了。
男生丁:我更不怕,我有三个姐姐。
相比之下,这些乡镇出生的女生,普遍要自卑胆怯很多。比如李枳生,她一直是全校第一名,按理说,怎么也是自信心爆棚。可是,她一直端端正正坐着,无论男生们讨论得多么热烈,她也从来不插半句话。大多数女生,也基本如此,她们默认:出头(挑刺)这事,是男生的专利。
苗晓禾并未对这些笑作一团的少年提出任何批评。她和颜悦色:我上次开家长会时已经对你们的家长说过:人工智能时代早已开始,未来几十年势必以燎原之势普及开去,现在的大部分工种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你们要是以现在的条件,是基本无任何希望成为土豪了。你们天天上网,对于那些大名鼎鼎的富豪肯定多多少少听过。你们该知道,现在新兴的土豪,基本都是高学历出身。
男生们不笑了。
高个男生:“那又如何?我们其实也知道学历很重要。可是,我们就这个水平,我们也没辙。”
“我们这种乡镇初中还能存在几年?别说我们不想读书,我看很多老师都不想在这里教书了。大家都想方设法调走,所以,这么差也不奇怪啊!”
学生们纷纷点头:我们就这样了,就这么差,有啥办法?
苗晓禾:不背水一战,怎么知道没有奇迹?
学生们狐疑:奇迹?会有吗?
苗晓禾忽然提高了声音:“为了这个奇迹,我们这学期开始,先立下几个规矩……”
一二三四五说出来之后,学生们有点发呆。
尤其,当听说半个月后,连鞋子都要统一换成“校鞋”,立即开始交头接耳。再听说今天起,每天早晚都要统一补习一节英语课,有些孩子当即就大喊起来:反正我们也考不上高中,这几个月无非是养养骨头,为什么非要把我们搞得这么不快乐?
对啊。学校现在连我们穿什么鞋子都要管,是不是管太宽了?
几十元的鞋子,而且一个人只有两双,这怎么穿?这么差的鞋子穿着不湿脚吗?
有些凡尔赛学生大喊:那我的几双AJ怎么办?莫不成让我扔了?
有个男生差点哭起来:我奶奶好不容易才给我买了一双AJ,你告诉我,不让我穿了?
……
新校长高声道:“学生,学生,读书才是你们唯一的任务!今日你吃不了读书的苦,以后就要吃尽社会的苦。再说,这些规矩,早已征得你们父母的同意。今天起,任何人必须严格遵守,如有违背,严惩不贷。”
严惩!
孩子们好生震惊,毕竟,他们懒散嚣张这些年,已经很久没听过这个字眼了——不是快乐教育吗?校长怎么还敢严惩学生?她是不想干了?
可是,迎接他们的,是台上一众老师杀气腾腾的目光——为了震慑这些孩子,全校老师都出席了。尤其是几个相对高壮的男老师,一字排开,他们的脸上一丝笑容都没有,严肃得令人感到害怕。
昔日混天度日的学生,从未见老师们如此凌厉过,不知怎地,一个个忽然怂了。
一个学生还是大着胆子:“校长,现在不是提倡快乐教育吗?你这样搞,大家怎么能快乐?”
“没错,我看新闻天天说减负,怎么现在给我们加负?”
苗晓禾:“快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兴趣,从而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天天玩儿。”
众人:“……”
苗晓禾:“科技兴国!教育兴国!你们这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国从1956年开始扫盲,迄今为止已经有65年了。从当初全国超过80%的文盲,到今天彻底消灭了文盲。正是这么大规模这么执着地扫盲,让我国有了庞大的基础人才库。你们别小看这种基础人才库,它是我国劳动力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你们想想,若是没有这种基础教育,现在能有这么快速的发展吗?你们问问你们的父辈,尤其是爷爷辈,他们当初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在你们是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你们以为义务二字只是国家的?义务二字,也是每个公民的!也就是说,受教育既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
孩子们哗然:“啊?原来还是我们的义务?”
“啊,我妈天天说要不是义务教育免费早就不让我读了,现在我要回去告诉她:读书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苗晓禾继续道:“你们之所以成绩差,觉得读书很没劲,原因就在于你们没有从读书中获得应有的乐趣。不信你们问问李枳生……李枳生同学,你说说,你觉得读书有趣吗?”
李枳生站起来,微微有点羞涩,但还是大声说:“我觉得读书很有趣。我爸爸说,读书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要想在社会立足最简单最高效的捷径,除此之外,其他的可能都比这个难。因为读书只要你努力总有回报而且不损失别的什么成本,但是其他行业你就算努力了也可能失败或者亏本。”
苗晓禾大赞:“李枳生同学这话说得特别好,读书的确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最简单的捷径。许多事情都需要人配合,但读书相对来说算是最私人的行为,只要你自己肯吃苦,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那么,就往往事倍功半。比如李枳生,她不觉得读书苦,是因为她一直就有相对来说比较好一些的学习方法。上次我到她家家访,发现她爸爸给她制定的‘七日学习法’就非常好。”
一个叫刘子辰的男生立即问:“我们才开始‘七日学习法’,原来李枳生早就在用了?难怪她的分数比我高那么多。”
“因为她爸爸读过高中,自学能力很强,所以,看到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会及时教给她。你们看,读书还是很有用的,对吧?”
学生们纷纷点头。
苗晓禾:“冲刺中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当然,这种奇迹不可能一天就实现,所以,我们分阶段奋战,每个阶段我们会设立相应的奖项。这个奖项,并不专属于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凡进步大、努力的学生都可以得到。”
听得有各种令人心动的奖项,学生们都大声叫好。
新学期的第一次动员大会就这么顺利完成了。
接下来的几天,可能是因为刚刚换了学习方法的缘故,学生们都觉得新鲜有趣,一时间,抵触情绪倒不是那么严重。一周之后,所有的学生又统一换了廉价“校鞋”,可能因为大家都一样,竟然没有任何刺头再闹腾。
校园里的广播,早晚中午,也开始不间断播放英文歌曲,英文节目,至少让孩子们磨一下耳朵,熟练一下听感和语感。每天晚上的英语补习课,也书声琅琅,英语老师说:语言的要义在于朗读,大声读!读出来,才能加深记忆。这些知识点,你们一遍记不住无所谓,你们重复七遍,七天后,你们再看看,保证就记住了……羊群效应就是这样,只要一只羊领头,后面的就跟上。大多数孩子纵然没啥进步,可是,至少不敢再闹事了。
一个月后,学校举行了一次单独的测试。
其他科目变化不大,但是,英语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几个聪明的学生,单科竟然上升了二三十分,全校有十个学生英语上了一百分(总分一百五)。
看到这个成绩,老师们还没说什么,学生们先雀跃不已、击掌相庆。
五百分以上的,全校已经有六个人。
张清芳很是激动:“校长,这样下去,升学率百分之三十真不是梦……”
本来,升学率应该是百分之五十。
“不过,英语这种科目是这样的,提高起来很快,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光靠冲刺就不行了。所以,我怀疑接下来,学生们的进步不会这么大。好在很多学生已经有了羞耻心,学习习惯也变好了很多,再努把力,总有点希望。”
知耻而后勇。最主要的并不是这些学生资质如何,而是学习习惯如何——但凡不形成风气,群体的堕落会导致所有人的堕落。
正说话间,只见一个人在办公室外探头探脑的,几次想进来,又不敢。
张老师眼尖,大声道:“铁小秀,你怎么来了?”
小秀扯了扯自己的衣袖,“那啥……张老师,我还可以上学不?”
张老师很意外:“你为什么想通了?”
“……家里更不好玩,天天睡觉也不行,我妈又天天骂我。我去县城的发廊当了几天学徒,简直太辛苦了,天天一双手泡在水里给那些人洗头发,手都泡肿了……我想来想去,还是回学校待着,反正还有两三个月就毕业了。”
张老师盯着她的满头黄发,又看看她不太得体的一身衣服,忽然有点不想再接受她了——所谓的害群之马,就是这样。好不容易班上的学风端正了一点,铁小秀这样的学生一回来,只怕很快又要死灰复燃。
她看看苗晓禾,意思非常明显:让这孩子直接去读职中吧,万不可再回班上坏了一锅粥。
苗晓禾却无视她的眼神,和颜悦色:“铁小秀,你要回来读书也可以,但是,你要遵守两个规则:第一,回家把你的校服校鞋换上,和全体同学一样;第二,不能带手机不能染头发,不能混天度日,必须和其他同学一样学习。虽然只有两三个月了,但是,希望这两三个月你能知道‘学习’到底是什么东西。”
铁小秀一咬牙:“好。”
“那你马上准备一下,明天就来上课。”
“谢谢校长,谢谢老师。”
铁小秀高兴地跑了,张老师却面露难色:“校长,我真觉得不该让铁小秀来。她早就心野了,也不是真的想读书,只是觉得在家里不好玩,所以又想跑到学校混日子。你看吧,她来学校绝对会撺掇别的学生一起玩,好不容易才纠正过来的一点学风,很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苗晓禾叹道:我也担心这个问题,可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想读书的孩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