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刘备的三国:我是刘禅,我要续命巅峰创作:三国:我是刘禅,我要续命最新完整版,限时免费!

三国:我是 刘禅我要续命 的主角是刘禅 刘备 ,这是一本历史脑洞风格的小说,是网络畅销大神佚名的作品,这本书气贯长虹,构思新颖, 三国:我是刘禅 ,我要续命主要讲述的是:第1章"少主,您可算醒了!"刘禅从混沌中挣扎着睁开眼,剧烈的头痛让他想起自己是从树上摔下来的。一个面白无须的男子正焦急地摇晃着他的肩膀,见他醒来,那张圆脸上立刻堆满谄媚的笑容。"黄皓?"刘禅下意识叫出这个名字。"奴才在!少主平安无事真是太好了!"黄皓连连作揖,眼中闪烁着讨好的光芒。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封面

《三国:我是刘禅,我要续命》精彩章节试读

第1章

"少主,您可算醒了!"

刘禅从混沌中挣扎着睁开眼,剧烈的头痛让他想起自己是从树上摔下来的。一个面白无须的男子正焦急地摇晃着他的肩膀,见他醒来,那张圆脸上立刻堆满谄媚的笑容。

"黄皓?"刘禅下意识叫出这个名字。

"奴才在!少主平安无事真是太好了!"黄皓连连作揖,眼中闪烁着讨好的光芒。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刘禅猛然意识到,自己竟成了那个在史书上留下"乐不思蜀"典故的蜀汉后主——刘禅。

此刻正值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汉中之战刚刚落幕,刘备大败曹操,即将进位汉中王。关羽正在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是蜀汉最辉煌的时刻,却也是衰落的开始。

三年后吕蒙白衣渡江,十五年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四十三年后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四十四年后邓艾兵临城下......

"我居然是刘禅?!"

少年猛地从榻上弹起,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窗外蝉鸣阵阵,七月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只等父亲登上汉中王之位,这王世子的名号自然非他莫属。

黄皓陪他玩耍时,不慎从树上跌落,这才让他穿越而来。

如今已是后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早已稳固。

刘禅不禁苦笑。

前世不过是乡间一名扶贫干部,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刘禅。

父亲是刘备,他年仅十二岁。

刘禅觉得,自己穿越的时机倒是恰到好处。

眼下刘备已攻取汉中,安抚百姓,犒赏三军,上下欢腾。

但对蜀汉政权而言,局势仍微妙难测。

这场大战持续两年之久,一度到了“男子皆战,女子运粮”的地步,军民疲惫不堪。曹操虽退守长安,却仍虎视眈眈,汉中压力丝毫未减。

刘禅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瞥了一眼黄皓,淡淡道:“无碍,如今是几月?”

黄皓一愣,赶忙答道:“七月!”

七月!

父亲要称王了。

刘禅暗自思忖,努力回想幼时的记忆。

他那深谙厚黑之道的父亲,是否真曾将他摔在地上?

仔细回忆一番,似乎并无此事。

“公子!”

这时,又一名宦官上前。

“何事?”刘禅抬眼问道。

“大司马请公子议事!”宦官躬身禀报。

“知道了,更衣后便去。”刘禅点头。

他才十二岁,军政大事本不该他插手。

此番召见,所为何事?

多半是为父亲进位汉中王之事。

事已至此,蜀汉众将皆有拥立刘皇叔称帝之心。

一旦登基,他们便是从龙功臣。

不过此事无人敢明言,众人早已向诸葛亮进言。

大家心照不宣,剩下的不过是走个过场。

刘禅此去,便是要亲眼见证这一幕。

踏入大殿,他还未与父亲交谈,便见诸葛亮率群臣而入。望着诸葛亮与父亲,刘禅不禁感慨:三国,当真令人惋惜。

随后,他便专注地欣赏起君臣二人的表演。

当初读《三国演义》时,对父亲的印象只剩下"爱哭"这个标签。

要么就是伪君子、虚伪之类的评价。

但转念一想——

若有人能伪装一辈子,谁又能说他不是真君子?

评判当观其行而非诛其心。

论心世上岂有完人?

当然,父亲最终在行动上破了功,夺取了刘璋的基业。

可比起屠城无数的曹老板,刘皇叔始终深受百姓拥戴,"仁义"二字确非虚言。

正思索间,诸葛亮清朗的声音传来:"如今天下大乱,主公仁德布于四海,既得两川之地,当顺天应民继承大统......"

见父亲作出"大惊失色"状,刘禅暗自腹诽:这演技堪称炉火纯青。

流程还是要走的。

果然听见刘备推辞:"吾乃汉臣,岂能行此叛逆之事?"

孔明再劝:"群雄并起,贤士效死追随,所求不过建功立业。主公若固守小节,恐寒了众人之心。"

众将纷纷附和:"再推辞只怕军心涣散!"

最终改称汉中王时,张飞直接嚷道:"异姓都敢称帝,哥哥身为汉室宗亲有何不可!"

在"佯怒"呵斥三弟后,父亲半推半就接受了建议。

......

建安二十四年秋,沔阳坛场旌旗猎猎。

刘禅看着父亲南面受贺,正式成为汉中王世子。五虎大将分封完毕,唯独关羽的册封诏书让他眼皮突跳——

刘备登基称王后,仍假意恭敬地向汉献帝呈递奏表。

奏表中先痛斥董卓祸国,继而大骂曹操专权。

文辞犀利,锋芒毕露。

身在长安的曹操阅后勃然大怒,当朝厉声咆哮:“织席贩履之徒,竟敢如此猖狂!孤必灭此贼!”

盛怒之下,曹操下令倾全国之兵,直指西川,誓与刘备决一死战。

此时,司马懿出列劝谏:“大王息怒,何须亲征?臣有一计,可不费一兵一卒,令刘备自陷困境。待其势衰,只需遣一将讨伐,便可功成。”

曹操闻言,问道:“仲达有何良策?”

司马懿答道:“孙权曾嫁妹于刘备,却又暗中夺回,而刘备强占荆州不还,双方积怨已久。若遣能言善辩之士游说孙权,使其出兵攻取荆州,刘备必调西川之兵救援。届时大王再攻汉川,使其首尾难顾,刘备必败。”

曹操深以为然,遂修书一封,命满宠为使者,星夜兼程赶赴江东面见孙权。

当然,曹操虽放狠话,但魏蜀两国皆无力支撑长期大战,实际并未轻启战端。

与此同时,汉中——

刘备夺取汉中后,正整顿兵马,准备凯旋。他命魏延留守东川,统率全军镇守。

然而,政务繁多,刘禅也开始参与部分事务。

确切地说,他并非直接处理政务,而是旁听学习,逐步了解国家运作。

第2章

随着汉中归附,东西两川尽在掌握,刘备命诸葛亮制定治国法典。

诸葛亮所立《蜀科》送至刘备案前,刘禅亦在侧阅览。他翻阅数页,眉头紧锁——此法严苛,刑罚极重。

刘禅当即进言:“昔日高祖约法诸葛亮摇头道:“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法暴虐,民怨沸腾,故高祖以宽仁得天下。而今刘璋暗弱,政令废弛,法纪不彰。官位滥授则官员骄横,恩宠过度则臣下怠慢。唯有严明法度,方能使人知恩畏威;慎授爵禄,方能使人珍视荣宠。恩威并施,上下有序,方为治国之道。”

诸葛亮语速极快,刘禅听得头晕目眩,但仍领会了其中深意。

不得不说,诸葛亮在内政军事上的造诣确实非凡。

刘备颔首称是,转头望向刘禅:"阿斗,你怎么看?"

刘禅略作沉吟,答道:"儿臣以为军师所言极是。"

"哦?具体说说。"刘备追问。

刘禅暗自腹诽父亲啰嗦,面上却恭敬道:"当年秦法严苛,高祖不得不宽以待民;而今刘璋治下法度松弛,百姓藐视律法,豪强目无法纪,正该从严整治。"

刘备露出欣慰之色,发觉儿子确实有所长进。

随后刘备与诸葛亮等人继续商议军务。当前他的战略重心仍在曹操而非孙权。汉中与西川粮草匮乏,刘备决定先积蓄粮草,打造兵器,再图谋中原。

恰在此时,探子来报曹操联合东吴欲取荆州。刘备神色慌张地看向诸葛亮:"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沉吟道:"曹操汉中兵败,必有此举。但东吴谋士众多,必会建议曹仁先出兵。"

刘备忧心忡忡:"那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从容献策:"可遣使封赏云长,令其先攻樊城。只要大败曹仁,孙权必不敢轻举妄动,联盟自然瓦解。"

这番谋划足见诸葛亮对曹孙两方的精准预判——重创曹操就能震慑孙权。毕竟四年前逍遥津之战中,孙权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

不过诸葛亮未能料到两点:一是曹仁在荆州横征暴敛,逼得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率众投靠关羽;二是关羽势如破竹的水淹七军之胜,使其从佯攻转为决战,最终主力被曹魏牵制。

第二,原本诸葛亮认为,即便进行战略决战也无妨,若能取胜自然更好。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博世仁与糜芳竟会投降,导致荆州不攻自破。这个糜芳,曾跟随刘备从小沛一路历经艰辛,好不容易才熬到如今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经历了极其严酷的考验才走到今天的。严格来说,他还是刘禅的舅舅,虽非血亲,但当年长坂坡之战时,正是糜夫人带着刘禅逃亡,最终为保全孩子而投井自尽。

谁能料到,连糜芳这样看似忠厚之人也会叛变。

“此事已了,我该回成都了!”刘备活动了一下筋骨,缓缓说道,“休养生息,再作打算!”

刘禅刘备 章节精彩又独特,深深的吸引着书友的眼球,小说很精彩,快来一起看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