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热腾腾的肉包子下肚,油脂的香气和面粉的实在感,暂时驱散了肠胃的空虚和精神的疲惫。沈青站在熙攘的街角,慢慢将最后一口包子咽下,感受着那点微不足道的暖意从胃部扩散开来。花费四文钱换来的这片刻满足,让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这具身体以及所处环境的真实窘迫。
他没有在街上多做停留。怀揣着通过考校的些许轻松和明日即可进入书院旁听的期待,沈青加快脚步,回到了城西那间冷清的书铺。推开依旧有些歪斜的木门,熟悉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竟让他生出几分“家”的错觉。或许是因为,这里是目前唯一完全属于他、能让他暂时卸下心防的方寸之地。
闩好门,世界仿佛瞬间安静下来。街市的嘈杂被隔绝在外,只有阳光透过窗纸,在布满灰尘的空气里投下几道朦胧的光柱,光柱中无数微尘缓缓浮沉。
沈青没有立刻坐下读书。他先是将铺子里里外外稍微收拾了一下,拂去书架和柜台上的积尘,将散乱的书籍归置整齐。这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有助于平复因考校和与赵蟠对峙而略显激荡的心绪。同时,他也借此机会,更仔细地审视这个“安身立命”的资本。
书架上的书籍种类,比他想象的更为芜杂。除了科举必备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的各种刻本、抄本之外,还有不少杂书:地方志、山水游记、医卜星相、甚至还有一些笔法拙劣的话本小说。书籍的品相也差异极大,有的封面破损,纸页泛黄脆化;有的则相对完好,墨迹清晰。这大概是沈家几代人零零散散积累下来的结果,像一个微缩的、未经整理的知识库。
“这些……都是积分。”沈青的手指拂过一排排书脊,心中盘算着。通过系统获取积分,显然与阅读的“量”和“质”有关。蒙学基础提供的积分很少,那么这些更深入的经史子集,乃至这些看似无用的杂书,又能带来多少收益?这需要他日后逐一验证。
收拾停当,他洗净手,坐到柜台后。没有急于去啃那些高深的经义,而是再次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基础拿出来,进行第二轮的精读和巩固。昨日的复习是为了应对考校,难免有些急功近利。如今压力稍减,他需要更扎实地打下根基,真正做到烂熟于心,理解透彻。
这一次阅读,心态更为平和。他逐字逐句地品味,结合原主残留的记忆碎片和自身的前世认知,去理解文字背后的历史典故、伦理观念和哲学思辨。高效记忆法不再仅仅是快速记住的工具,更成为深化理解的桥梁。他尝试将不同的蒙书内容相互印证,比如《三字经》中提到的历史脉络,与《千字文》中蕴含的天地宇宙观进行对比思考。
【叮!宿主深度阅读并领悟《三字经》部分精义,获得积分+3】
【叮!宿主对比分析《百家姓》与《千字文》文化内涵,获得积分+2】
系统的提示音偶尔响起,积分增长虽然缓慢,却稳定而扎实。沈青注意到,当他的阅读不止于表面记忆,而是进入“领悟”和“分析”层面时,获取积分的效率会有所提升。这印证了他之前的猜测:系统的评价标准,更侧重于“理解深度”而不仅仅是“阅读量”。
整个下午,他都沉浸在这种专注的阅读和思考中。直到腹中再次传来强烈的饥饿感,窗外天色也已昏暗,他才恍然惊觉时间流逝。
晚饭依旧是糙米粥就咸菜。清汤寡水的食物难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沈青能感觉到这具身体的虚弱。他想起系统商城里的“益气散”,描述是能微弱增强气血,或许对改善体质有帮助。但50积分一瓶的价格,对于目前积分增长缓慢的他来说,还是一笔需要慎重考虑的投资。
“还是要先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沈青放下碗筷,看着油灯如豆的光芒,“进入书院后,或许能有些许机会……比如,帮书院抄书?或者,替同窗代笔?”这些念头一闪而过,又被他按下。这些都是细枝末节,核心依旧是读书、科考、获取积分。
夜里,他没有再熬夜苦读。深知劳逸结合的重要,他再次运用精力集中术里的调息法,引导自己进入深度睡眠,为明日正式进入书院养精蓄锐。
第二天清晨,沈青依旧在天蒙蒙亮时起身。仔细洗漱,换上那件唯一的青衫,对着水盆整理仪容。镜中的少年,眼神比昨日又沉稳了几分。他将身份文书和仅剩的几文钱贴身藏好,锁好铺门,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迈步向城东走去。
再临青松书院,心境已与昨日考校时不同。门口的老苍头似乎得了吩咐,见到沈青,点了点头,便放他进去,并未阻拦。
书院内的景象也与考校日不同。学子们大多穿着统一的青色襕衫(显然是书院发放的院服),三三两两,或匆匆走向不同的学舍,或聚在庭院中的古松下低声交谈。朗朗的读书声从不同的屋子里传出,交织成一片浓厚的向学氛围。
沈青这身洗得发白的旧青衫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吸引了不少或好奇或漠然的目光。他面色平静,依照记忆向昨日那位管事的先生所在的事务斋走去。
接待他的是一位姓李的管事先生,态度不算热情,但还算公事公办。核查了沈青的身份后,李管事取出一本厚厚的名册,翻到末尾,提笔蘸墨,一边记录一边说道:“沈青是吧?山长已有吩咐。你算是‘附读生’,不住院,无院服,每月需交五百文‘膏火银’,笔墨纸张自备。每日辰时点卯,酉时散学,不得无故缺席。这是你的名牌,凭此牌出入书院,听课需遵守各堂先生规矩,不得喧哗扰攘。”说着,递过一块简陋的木牌,上面用墨笔写着“附读 沈青”四个字。

五百文……沈青心中微沉,这对他而言不是小数目。但他面上不动声色,双手接过名牌:“学生明白,谢过李先生。”
“嗯,”李管事合上名册,指了指外面,“今日巳时,陈山长在‘明道堂’有经义课,乃是针对童生备考院所设,你可去听听。具体课程安排,堂外有木牌公示,自行查看。去吧。”
“是。”沈青再次行礼,退出了事务斋。
手握粗糙的木牌,沈青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算是暂时在这青松书院有了一席之地,虽然是地位最低的“附读生”。他按照指示,找到明道堂。这是一间比明伦堂稍小但更为精致的讲堂,堂前果然立着一块木牌,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近期的课程安排,主讲先生、课程内容、时间一目了然。
此时距离巳时还有一段时间,堂内已经坐了不少学子,大多穿着院服,彼此熟识,低声交谈着。沈青悄无声息地从后门进去,在最后一排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他的到来,引起了一些轻微的侧目,但很快又平息下去。显然,一个寒酸附读生的存在,并不值得过多关注。
辰时正,钟磬声响起,讲堂内迅速安静下来。陈山长穿着一身深色儒袍,手持书卷,缓步走入堂中,目光扫过全场,在角落里的沈青身上略一停留,便开始了授课。
今日讲授的是《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陈山长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他并不急于串讲字句,而是先从“大学”二字的本义与引申义谈起,结合历史背景,阐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脉络。
沈青凝神静听。这与他自己埋头苦读完全不同。陈山长的讲解深入浅出,往往能从一个看似平常的字词出发,引经据典,阐发微言大义,将枯燥的经文讲得鲜活而富有哲理。许多沈青自学时感到模糊困惑的地方,经此一点拨,竟有豁然开朗之感。
他一边听,一边快速在带来的廉价草纸上做着笔记,用的是自己简化过的符号,力求抓住要点。高效记忆法和精力集中术全力运转,帮助他最大限度地吸收和理解课堂内容。
【叮!宿主聆听名师讲解《大学》,对“明明德”理解加深,获得积分+5】
【叮!宿主领悟“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之关联,获得积分+3】
系统的提示音让沈青精神一振。听一堂高质量的课,积分获取效率远高于自学!这让他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课堂上,也有学子提出疑问,陈山长一一解答,气氛严谨而活跃。沈青注意到,前排的赵蟠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不时扭动身体,显然对深奥的经义缺乏兴趣。而另一些学子,则听得如痴如醉,眼神发亮。
一个时辰的课程很快结束。钟声再响,陈山长布置了课后研读的篇目和思考题,便起身离去。学子们纷纷起身行礼,然后收拾东西,陆续离开。
沈青坐在原地,将刚才的笔记快速回顾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小心地收起纸笔。他正准备离开,一个声音在旁边响起:
“这位同窗,可是新来的附读生?”
沈青抬头,只见一个穿着院服、面容敦厚、年纪与他相仿的学子站在旁边,脸上带着善意的笑容。
“正是,在下沈青。”沈青起身还礼。
“在下孙志远。”那学子笑道,“方才见兄台听得专注,笔记也做得别致,想必是勤学之人。我坐你前排,若有不明之处,或可相互切磋。”
沈青心中微动,这是进入书院后,第一个主动向他释放善意的人。他看得出孙志远眼神清澈,态度真诚,并非虚与委蛇之辈。在这陌生的环境中,能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同窗,自然是好事。
“孙兄谬赞了,初来乍到,诸多不解,正要向孙兄请教。”沈青客气地回应。
两人一边交谈,一边随着人流走出明道堂。孙志远颇为健谈,向沈青介绍了书院的一些基本情况:主要的授课先生、各学舍的用途、藏书楼的位置和开放时间等等。沈青认真听着,将这些信息默默记下。
“藏书楼……”沈青心中一动,“孙兄,不知我等附读生,可否进入藏书楼借阅?”
“自然可以。”孙志远点头,“只需凭名牌登记即可。不过,藏书楼内的珍本、孤本只能在楼内阅览,不能外借,普通书籍倒可借出,但有期限。”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书铺里的藏书有限,且多为科举基础读物,书院藏书楼必然有更丰富的典籍,这将极大拓宽他获取积分的来源。
通过交谈,沈青得知孙志远也是城中普通人家子弟,靠着自己苦读才考入书院,对沈青的境遇似乎颇有同理心。分别时,孙志远还热情地告诉沈青下午“礼”科授课的学堂位置。
与孙志远分开后,沈青没有立即去吃饭(他也没钱在书院的膳堂用餐),而是按照指示,找到了位于书院后院的藏书楼。
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飞檐翘角,古意盎然。楼内光线稍暗,但打扫得十分干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和防虫草药的气息。书架林立,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无数书籍,规模远非他那小书铺可比。
沈青向守楼的老先生出示了名牌,登记后,便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走了进去。他仿佛进入了一座宝山,目光贪婪地扫过一排排书脊。经史子集,百家著作,地方志乘,前人笔记……琳琅满目。
他没有急于去翻看那些高深的经解策论,而是先找到了摆放史部典籍的区域。他记得系统积分与理解深度相关,而历史往往能提供更广阔、更具体的认知背景。他抽出一本《大炎会要》,这是记载本朝典章制度的史书,内容翔实。
寻了个靠窗的安静位置坐下,沈青开始阅读。藏书楼里十分安静,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咳嗽声。阳光透过窗棂,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沉浸在浩瀚的历史记载中,时间过得飞快。直到腹中雷鸣再次响起,沈青才惊觉已过了午时。他恋恋不舍地合上书,将书放回原处。仅仅是粗略阅读了部分章节,对当今大炎朝的官制、赋税、科举制度有了更具体的了解,积分又增加了七八点。
下午的“礼”科课程,主要讲授《礼记》中的篇章和各类礼仪规范,相对经义课更为枯燥,但沈青依旧听得认真。这些都是科举的考试内容,也是理解这个时代社会规则的重要途径。
散学的钟声在酉时响起。沈青随着人流走出书院大门,回头望了一眼在暮色中更显肃穆的青松书院匾额。这一天的经历,信息量巨大。名师的指点,丰富的藏书,善意的同窗,都让他看到了希望。但赵蟠不时投来的阴冷目光,以及附读生身份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提醒他前路并非坦途。
回到冷清的书铺,点燃油灯。沈青没有立刻开始晚课,而是先盘算了一下。今日在书院,仅听课和阅读,就获得了近20点积分,效率可观。但五百文的月费,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
“必须尽快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沈青沉吟着,“抄书或许是个办法。或者……试试系统商城?”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系统界面。那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依旧静静地躺在角落里,积分10点。这东西对这个世界的科举有用吗?沈青哑然失笑,自己真是病急乱投医了。但另一个念头忽然闪过:技能类书籍效果显著,那知识类书籍呢?如果兑换一些这个世界的经典注疏或范文汇编,是否也能提升学习效率?
他仔细浏览着“技能知识”分类下的“文学经典”和“科举范文”子类。里面果然有《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等经典注疏,也有《历科程墨》、《钦定四书文》等范文选编,兑换积分从20点到上百点不等。
“或许……可以兑换一本便宜的范文选编看看效果?”沈青有些意动。直接获取经过时间检验的优秀八股文范例,对于学习破题、承题、起讲等技巧,应该大有裨益。
但他最终还是按捺住了这个冲动。积分宝贵,目前增长虽加快,但总量仍少,必须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他决定再观察几天,看看书院课程和自学哪种方式积分效率更高,同时也要想办法解决经济问题。
压下杂念,沈青再次铺开纸笔。今晚,他准备将白日陈山长所讲的《大学》首章,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写一篇简单的义理阐述。这不仅是为了巩固知识,也是为了练习文笔,为将来的八股文写作打基础。
油灯的光芒稳定地燃烧着,将少年的身影投在墙壁上,专注而坚定。窗外的云山城渐渐沉寂下去,只有这间破旧的书铺里,还响着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细微却充满生机。
知识的积累,积分的增长,以及那潜藏在日常之下、关乎自身与世界本质的巨大谜团,都在这个平凡的夜晚,悄然推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