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微变简介
书名:红喜最新章节免费阅读_(红喜)的小说免费阅读。红喜是一本非常火的风格小说,它的书名是拥抱微变,这本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红喜的内容概括是:老邻居葛大爷过百岁生日,银宝作为小辈去给他贺寿,许多老邻居都到场了。糖家街动迁十年,邻居们四散各处,早已在新土壤安家。如今能聚在一起除了几个乐衷于吃吃喝喝讲闲话的故人,必定还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发号施令。和银宝同龄的几个长辈来了一张高龄全家福,照片上大家都白了头,花了眼,可辈分依旧是清清楚楚的:坐着轮椅的葛大爷居中,和印象中那位慈眉善目的长者相去不远;几个小辈绕膝而站,也都是70出头的老人了,手机自带的磨皮美颜功能让照片上的人脸都带有一种鲜润饱满的“胭脂感”,仿佛是油画初学者的笔触中缺少了细致的纹理反而失了真,这让我的记忆搜索增加了不少难度。“怎么,都忘记啦,要不要我提醒你啊?”“爸,你让我再想想嘛。
章节试读
老邻居葛大爷过百岁生日,银宝作为小辈去给他贺寿,许多老邻居都到场了。
糖家街动迁十年,邻居们四散各处,早已在新土壤安家。如今能聚在一起除了几个乐衷于吃吃喝喝讲闲话的故人,必定还有个德高望重的长辈来发号施令。
和银宝同龄的几个长辈来了一张高龄全家福,照片上大家都白了头,花了眼,可辈分依旧是清清楚楚的:坐着轮椅的葛大爷居中,和印象中那位慈眉善目的长者相去不远;几个小辈绕膝而站,也都是 70 出头的老人了,手机自带的磨皮美颜功能让照片上的人脸都带有一种鲜润饱满的“胭脂感”,仿佛是油画初学者的笔触中缺少了细致的纹理反而失了真,这让我的记忆搜索增加了不少难度。
“怎么,都忘记啦,要不要我提醒你啊?”
“爸,你让我再想想嘛。”
“年纪轻轻,脑子还没老头子的好。”
人到中年,负重前行,关注的只有当下的吃穿用度和目光所及的前路,实在无暇去追忆那些真实存在过的往事和故人,只有那些突来的“悲欢离合”或者某种契机下才会感慨伤怀,本就静默在回忆中的人和事才瞬间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
这些年,从银宝嘴里得知关乎糖家街的消息无非就是哪位长辈去世了,哪家的小囡结婚了,添丁了,仿佛只有红白喜事才能勾连起那个已经不复存在的路名。
回忆需要调动很多感官系统,这比在健身房里蹬动感单车还要费劲,我呆坐了很久,混沌大脑中的碎石和尘埃慢慢沉淀,画面慢慢被清朗的日光照亮了,一切都渐渐清晰起来……
目光慢慢从照片上移开,我仿佛回到了那条熟悉的小马路上,那棵春天花会开,夏天花会落的泡桐树前,奶奶红喜正端坐在竹编的靠椅上,喝了一口红茶,看着街上这来来往往的人们。
糖家街是我从小长到大的地方,和上海其他棚户区一样充斥着脏乱、局促、混乱和贫困,但又和其他“下只角”不同,这里寸土寸金,是标准的市中心,按过去的说法就是“上只角”。妈妈素芳原本住在杨浦区的老公房里,嫁给爸爸的时候,人人都说她嫁到了“上只角”,惹得几个姊妹十分艳羡。
整条街不足 300 米,却旁枝逸出了许多小弄堂来,每一条小弄堂里纵横阡陌,细窄曲折的小路一人推着自行车走都嫌挤,路往高处延伸后通向更为密集的建筑群落,这里大多是砖木结构的私房,屋顶的瓦片总有些残破不齐,这些建筑大多为两层,挨挨挤挤地靠在弯曲的小路旁。
踩着带有坡度小路依稀能感受到当年填河筑路的痕迹,那一条条路原本是一道道河湾,有水,有船,有居民沿河排放的生活垃圾,也有悠悠岁月沉淀的淤泥……
弄堂里还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和一面明清时代的颓垣,趴在井口一看,日光下水井里除了人影,还有灰尘。那面古墙早已残破,青瓷灰的砖石很光滑,被岁月抚平了坎坷。古墙上拉着细绳晾晒着衣服和鞋袜,竹衣架上色彩繁多,琳琅满目,在风中发出毛竹片相互撞击的悦耳声。
这里除了石缝里的野草和砖瓦上的青苔,鲜有绿色,破败中透着生机与禅意。最有趣的是这些弄堂间总有小路相通,有时候是蜿蜒的石板路;有时候是两户人家中间的深长过道,穿过长长的黑暗,尽头就是大马路;还有的路掩藏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有餐饮店的后厨,有裁缝铺子里的过道,有天井的前门,孩子们只需跟着小猫小狗便能找到入口,穿过小路就来到了意想不到的地方,如同像时空传送门的随机选择。这些纵横交错的小路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曲径之乐。
糖家街一头连着繁华的霓虹,一头连着法国的梧桐,可沿街的梧桐、咖啡、霓虹和音乐好比村口皇帝当年御赐的牌坊,是身份,是荣光;可自家的房型、面积、朝向和隔音才是自己院里的风光,是生活,是时光。
同一土地,不同的命!这多少让住在此地的居民在盼动迁那种盼不到头的绝望中滋生出一种不平衡来。沿街的马路再整顿也治不了弄堂里的花头来,伸头一看,“滚地龙”掀开真面目: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作坊和铺子也不是非得沿街开,过街楼底下一个修理铺,天井开扇门就是起名、算命的地方……
弄堂深处的房子都不断被各种违章搭建填充,东家天井,西家阁楼,设计中透着上海人对面积计算的精明,造型上混合了棚户、石库门和楼房的各种本土风格,每家每户,绝无雷同。有的喜欢架起高高的阁楼,颇为出挑;有的偏爱搭建楼梯,延展空间;有的借鉴过街楼的灵感,隔空架桥;有的索性占用沿街的马路……这些“建筑”家家不同,但都透着主人的脾性和风格,当真“人户合一”,如若必须用一词概括,就是“扩张”,对空间的予取予求。
奶奶红喜也喜欢扩张,她把一张木藤桌,一把木藤椅放在街上唯一的大树下,又命令爸爸银宝定制了一根超长的锁链,把自行车拴在树腰上,这一下霸占的不仅仅是脚下的地皮了,而是树下的时光。
奶奶叫红喜,人长得丰腴结实,由于体宽的像一块门板,我们几个小孩私下都叫她“红双喜”,那是一种乒乓球拍的驰名商标。红喜虽然年纪不老,但是威望十足,没事儿干的时候,她就正襟危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地在泡桐树下修身养神,她眼皮低垂,看着好像在打瞌睡,其实这来往的人她瞥得清清楚楚的,谁从哪条弄堂出来,谁去谁家串门,谁走了几个来回,谁和谁在路上打了照面她都记得住。
红喜和人打招呼既不起身,也不挥手,甚至头也不抬,只是中气十足地叫一声“诶”,那声“诶”里包含着“你好呀!”、“吃过啦!”,“出门啦!”,“对啊!”,“晓得啦!”,“行啦!”,“又是你啊!”,“有完没完啊!”,“吃饱饭了没事干了!”……反正大家都听得懂,她也无需第二句。树下的红喜犹如龙椅上的皇帝,轻易请不动。
“红喜阿姨,吃过啦!”
“诶。”
“红喜奶奶,早上好!”
“诶。”
“红喜阿姨啊,去逛逛城隍庙啊!”
“诶。”
“红喜妈妈,新衣裳蛮嗲的!”
“诶。”
“红喜!搓麻将,三缺一!”
“马上来!”
红喜奶奶喜欢在树下喝茶,暮春的时候,泡桐会开出一树烟紫的花,赭色的树枝没有绿色的点缀显得格外古朴,一簇簇泡桐花像一个个摇铃挂挂在树枝上,金铜色的花萼搭配浅紫色的花朵,是一种简朴的雅致。无论在阴沉的天气,还是沐浴在艳阳中,泡桐树始终清清淡淡的,甚至有些暗沉。
四月的时候,泡桐花已经完全占领了树梢,花萼已经焦黄干枯,鲜绿色的叶子已经抽出。这焦枯与艳润同生同存的时刻就是泡桐花落的信号,暮春起风之时,一簇簇,一串串花朵如伞兵似的应声而跳,完整地落在树下。那是我们小孩子最欢喜的时光,泡桐高高在树的时候,小孩子是根本折不到的,只有落在了地上才成了我们手里的好玩意儿,落在地上的桐花更可爱了,花苞鼓鼓的,里面藏了什么仙露琼浆?用手指一扣,一套,花朵便撑开了笑脸,它们在笑,我们也在笑……
红喜喜欢小孩子,喜欢看着这些小家伙在树下跑来跑去,初夏的时候,她会让在树下找几个机灵的孩子,让他们去找茉莉花和栀子花,让他们拿花来换糖。孩子们兴奋地找来花朵,捧在手里,红喜就抓一把糖给他们。
她坐在泡桐树下,把那些白色的花瓣撕下来从头油瓶细细的瓶口里一点一点塞进去,等到花瓣焦枯的时候,茉莉头油就“酿”好了。
如今在上海已经很少能看见泡桐了,作为景观树它们的缺点很明显,树枝脆,遇风易折;生长快,常需修建……随着新树种的引入,渐渐淡出了街道。糖家街的这棵泡桐已经长了几十年了,如同一位老人守在故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棵泡桐一直屹立街上,每年春天就会盛放,花落后又会绿叶满枝,树头上的半边天不仅有流光四溢的彩云和星月,也有玲珑多姿的花枝和树影。
人们敬畏这棵树就像敬畏一位老人一样,一位土生土长了几十岁的老人。这棵泡桐陪伴了我整个童年,也陪伴了奶奶红喜的半个晚年。
“葛阿爹这套动迁房不错,厅里面积不小。”妈妈看着照片说道。
“是不错,糖家街的一小半邻居都住在那里,我这次去看到很多老邻居……”
“蛮好的,动迁房就是阳台小了点,我看这客厅也蛮大的。”
“已经蛮好了,不能商品房比啊!”
“这倒也是。”
“下次我们一起去南汇看看,那里空气也好,你也见见老朋友,再过几年,人越来越少喽……
评论
《拥抱微变》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情感高潮的小说,红喜的命运引人入胜。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充满了意外和反转,每一章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
红喜在《拥抱微变》中的音乐旅程充满了激情,这本小说让我感受到音乐的魔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音乐与情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