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逆袭:从渔村到传奇免费读全本_苏晚秋、陈明辉第一章阅读

八零逆袭:从渔村到传奇是畅销小说家佚名的作品,它的主角是 苏晚秋陈明辉 ,这本书情节合理,跌宕起伏,本文主要描写的是:第1章"嘀——嘀——"尖锐的汽车鸣笛声刺破耳膜,苏晚秋猛地睁开眼睛,刺目的阳光让她立刻又闭上了眼。她记得自己正从深圳时装周的秀场出来,一辆失控的货车朝她冲来..."阿秋,还不起床?太阳都晒屁股了!"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女声在耳边炸响,苏晚秋再次睁眼,映入眼帘的不是医院洁白的天花板,而是一间低矮的砖瓦房。

封面

《八零逆袭:从渔村到传奇》精彩章节试读

第1章

"嘀——嘀——"

尖锐的汽车鸣笛声刺破耳膜,苏晚秋猛地睁开眼睛,刺目的阳光让她立刻又闭上了眼。她记得自己正从深圳时装周的秀场出来,一辆失控的货车朝她冲来...

"阿秋,还不起床?太阳都晒屁股了!"

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女声在耳边炸响,苏晚秋再次睁眼,映入眼帘的不是医院洁白的天花板,而是一间低矮的砖瓦房。泛黄的墙壁上贴着几张年画,木窗框上的红漆剥落得斑斑驳驳。她躺在一张硬板床上,身上盖着一条打着补丁的薄被。

"这是哪里..."她喃喃自语,声音嘶哑。

"睡糊涂了?快起来,你爸的船快靠岸了,去帮忙收鱼。"一个面容黝黑的中年妇女掀开布帘走进来,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稀粥,"昨天落水烧还没退?把这碗粥喝了。"

苏晚秋茫然地接过粗瓷碗,指尖触到妇女粗糙的手掌,真实的触感让她心头一震。低头看向碗里——几粒米漂浮在清汤中,隐约可见两块红薯块。

"妈...?"她试探着叫道,喉咙发紧。

"快喝,凉了更腥。"妇女用围裙擦了擦手,转身出了屋子。

苏晚秋的手指颤抖着摸向自己的脸——不是她精心保养的肌肤,而是有些粗糙的触感。她掀开被子跳下床,在屋里找到一面小镜子——镜中的女孩约莫十八九岁,眉眼与她有七分相似,但皮肤黝黑,头发枯黄,嘴唇干裂。

"我穿越了?"她掐了一把自己的大腿,疼痛真实得不容置疑。

屋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苏晚秋循声走出,发现自己身处一个海边小渔村。低矮的房屋错落分布,远处碧海蓝天,几艘木渔船正在靠岸。几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孩子在沙滩上追逐玩耍,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看见她,欢快地跑过来。

"大姐,你好些了吗?昨天你掉海里可把俺吓坏了!"

苏晚秋蹲下身,轻声问道:"今年是哪一年?"

"1980年啊,大姐你脑子进水啦?"小女孩咯咯笑着跑开了。

1980年!深圳!苏晚秋的心砰砰直跳。作为时尚买手,她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再熟悉不过——1980年的深圳还只是个经济洼地,而八月份,国家刚刚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她恍惚地走回屋内,在枕头下发现一个笔记本——这是她在时装周上随身携带的设计手稿本。翻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却变了:原本的设计草图变成了模糊的文字和图表,大部分页面像是被水浸过一样模糊不清,只有几页隐约可见。

"未来行业秘典..."她辨认出一个标题,下面的小字写着:"磁带销售...港台流行音乐..."

"这是什么金手指吗?"苏晚秋哭笑不得。她期待的是服装设计或者股票金融之类的致富捷径,磁带和音乐?这算什么?

屋外传来喧哗声,她走出门,看见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中年男人扛着一筐鱼走进院子,身后跟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同样扛着渔获。

"阿秋,来帮忙分鱼。"男人头也不抬地喊道,声音沙哑。

苏晚秋愣了片刻,才意识到这是在叫自己。她走过去,浓重的鱼腥味扑面而来,筐里的鱼大多只有巴掌大小,数量也不多。

"今天的收成不好?"她试探着问。

"好个屁!"男人啐了一口,"现在都去搞什么特区建设了,近海的鱼越来越少。"他抬头看了苏晚秋一眼,"你高中毕业也两个月了,整天在家闲着不是办法。村支书说公社纺织厂要招工,明天去试试。"

苏晚秋蹲下来帮忙分拣小鱼,脑子里飞快转动。1980年的深圳正处于巨变前夕,无数机遇正在萌芽。去纺织厂当工人?不,她必须抓住特区建设的历史机遇!

第2章

晚饭简陋得令人心酸——一盆鱼汤,里面飘着几片菜叶,一碟咸菜,还有红薯饭。苏晚秋了解到,这个家里父亲苏大海是渔民,母亲李桂芝偶尔接些缝补活计,弟弟苏朝阳15岁,辍学跟着父亲打鱼,妹妹苏嘉欣才8岁。全家挤在三间瓦房里,连电灯都时有时无。

"纺织厂一个月能给21块钱,还有粮票。"苏大海嚼着红薯说道,"比你妈缝衣服强。"

"爸,我想做点小生意。"苏晚秋鼓起勇气说。

"啪!"苏大海把筷子拍在桌上,"做什么生意?那是投机倒把!你想让我们全家都挨批斗?"

"老苏,现在政策变了..."李桂芝小声说。

"变个屁!去年隔壁村王老二倒卖电子表,现在还在牢里蹲着呢!"苏大海瞪着女儿,"老老实实去工厂上班,别想那些歪门邪道!"

夜里,苏晚秋躺在硬板床上,透过窗户缝隙看着外面的星星。她摸出那本"秘典",就着煤油灯的微光研究。除了磁带和音乐,其他页面几乎无法辨认,偶尔闪过几个词:"差异化"..."营销"..."政策风险"...

"这也太不靠谱了..."她叹了口气,却忽然听到隔壁传来压抑的啜泣声。

轻手轻脚走到父母房门外,她听见母亲低声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

"我知道!"父亲的声音痛苦而压抑,"但做生意太危险了..."

苏晚秋握紧了拳头,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家的命运。她回到床上,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家里全部的"财产":二十八张皱巴巴的一元纸币,和一些零碎的毛票。

"三十块钱..."她苦笑,这在2023年还不够一杯咖啡钱,却是这个家庭的全部流动资金。

窗外,海浪声阵阵。苏晚秋望着斑驳的屋顶,思绪万千。她必须利用未来的知识和那本残缺的"秘典",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闯出一条路来。第一步,就是明天跟母亲去镇上卖鱼,实地考察一下1980年的深圳市场。

月光透过窗缝洒进来,照在那个神秘的笔记本上。

苏晚秋突然想起2023年参观过的深圳博物馆,那个展示"改革开放第一代个体户"的展区——玻璃柜里就摆着这样的老式磁带,标签已经褪色。当时的解说员说:"这些创业者根本想不到,他们手里的磁带会成为时代变革的见证。"现在,她正亲手书写这段历史。

苏晚秋没有注意到,在"磁带销售"那一页的底部,一行小字正在慢慢变得清晰:"注意:1981年将开展清除精神污染运动..."

清晨五点,鸡鸣声划破渔村的宁静。苏晚秋揉着酸痛的腰背从硬板床上爬起来,发现母亲李桂芝已经在灶台前忙碌。煤油灯的光晕里,铁锅中的红薯粥冒着热气。

"把这碗粥喝了,咱们得赶早市。"李桂芝递来一个粗瓷碗,又往苏晚秋手里塞了半块玉米面饼子,"藏好了,别让你爸看见。"

苏晚秋捧着碗,热气熏得眼眶发湿。她想起2023年自己为了保持身材从不吃早餐,现在却为半块粗粮饼子感动不已。

"妈,咱们今天去哪儿卖鱼?"

"还能去哪儿?老地方,东门市场。"李桂芝麻利地捆好两筐鱼,"你爸天没亮就出海了,这些是昨儿剩的。"

天蒙蒙亮,母女俩踩着露水出发。李桂芝挑着扁担,苏晚秋背着装零钱的布包。小路泥泞,她的塑料凉鞋几次陷进泥里。远处,推土机的轰鸣声隐约可闻——特区建设已经开始了。

第3章

走了约莫两小时,眼前豁然开朗。苏晚秋瞪大眼睛:这就是1980年的深圳?低矮的平房中间夹杂着几栋新建的白色楼房,街上行人衣着朴素,偶尔有骑着自行车的干部模样的人经过。最引人注目的是东门市场——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发什么愣?快摆摊。"李桂芝拽了她一把。

她们在市场角落支起简易摊位。苏晚秋好奇地观察四周:卖菜的阿婆戴着斗笠,卖鸡蛋的大叔抽着旱烟,几个穿着"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说笑,手腕上明晃晃的电子表在阳光下反光。

"同志,这鱼怎么卖?"一个烫着卷发的年轻女人蹲下来问。

苏晚秋一怔,这声"同志"让她恍如隔世。李桂芝已经熟练地报价:"小的两毛五一斤,大的三毛。"

"太贵了,华侨商店才卖两毛二。"女人撇撇嘴。

"那是冻鱼!俺家这是今早刚捞的鲜货!"李桂芝急了。

苏晚秋突然插话:"大姐,您这发型真时髦,是香港流行的吧?"

女人眼睛一亮:"你也懂这个?我表哥从香港带回来的画报上看到的。"

八零逆袭:从渔村到传奇&佚名这本的开头可以说真的是虐到不行,看到后面发展还是挺不错的,值得一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