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土豆皆来自系统商城,堆满整座库房,耗费刘玄三四万声望值。
虽近期名声大噪,每日声望值进账颇丰,
但总额始终维持在二十万左右。
因人口增长带来声望收入增加的同时,
开支也随之攀升,
尤以粮食支出最为庞大。
物以稀为贵,
玻璃制品换粮的效率日渐低下,
同样声望值换取的粮食越来越少。
为筹足粮草,刘玄只得以量取胜。
他更咬牙花费两千声望值,购得三四米高的玻璃珍品,
从袁家换来六十万石粮食。
为此专门修建数座大粮仓储粮。
此事利弊参半:
利在代郡数月内无断粮之忧;
弊在玻璃制品的换粮价值大幅缩水——
世家大族见识过此等珍宝后,
寻常玻璃制品再难入其法眼。
不过影响有限,
因土豆播种在即。
八月下种,两月后便可收获。
为确保顺利播种,
刘玄暂缓了代郡基建工程——
播种需大量劳力,
而许多青壮正投身建设。
对于种植新作物的政令,
百姓并未表现出太多疑虑。
在代郡百姓心中,刘玄这位郡守大人绝不会做出损害百姓利益之事。
这充分展现了刘玄在代郡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首批土豆仅播种了五万亩,刘玄认为直接从系统商城采购种薯成本过高。考虑到代郡现有粮储充足,距离天下大乱尚有三年光景,他决定循序渐进地推广种植。计划先收获这批土豆,再从中选育种薯逐步扩大种植规模,以此节省大量声望值。
声望值作为珍贵资源,刘玄始终秉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力求每一分都用在关键处。
完成春播后,代郡的各项基础建设立即重启。粮食问题暂告段落,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经过五个月严格训练,七千将士已初具战力,亟待实战锤炼。刘玄早已选定代郡西南山区的三千余匪寇作为练兵对象。然而当前最大的困境是部队仍在使用木质兵器,若要通过商城购置铁制装备,需耗费五六万声望值,代价过于高昂。
为此,刘玄将目光投向了当地世家豪门。
制盐技术交易!
刘玄原考虑直接出售精制食盐换取兵器,但经深思熟虑后放弃此方案。其一,盐铁专卖乃国策,以他区区郡守之位,贸然贩私盐风险过大;其二,食盐提纯工艺简单易仿,不如趁技术未泄时高价转让;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百姓的困苦现状令他动容。
当听闻盐价高企的消息后,刘玄特意走访多个村落调研。发现贫苦百姓竟以"盐布"摄取盐分——这种在盐水中浸煮过的粗布,往往要用数月之久。亲眼目睹那块斑驳发黑的盐布时,刘玄深受震撼。
看着那些盐布,刘玄只觉得一阵反胃。

百姓们竟用这种东西调味,实在令他难以忍受。当代郡的盐坊产量提升后,刘玄立即给劳役和士兵增加了月俸——除了承诺的粮食外,每人还多得一株食盐。
按计量:二十四株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为一石。不出月余,代郡百姓家中都有了存盐,盐布渐渐被弃用。
但这仅限于代郡。其他州县的百姓,仍要靠盐布摄取盐分。每每想到此处,刘玄便觉揪心。
正因如此,他决定将制盐之法卖给世家大族。最终,他用秘方换得四千柄长戟——这数量是他主动削减的。
原本袁家愿出万柄长戟交换,刘玄虽心动,却担心暴露兵力虚实,只要了四千柄。为补差价,他又索要了百名老匠人和万斤铁矿。
这些老匠人弥足珍贵。至于铁矿,代郡西南山区虽有矿藏,却被流寇占据。加之矿脉深埋,开采困难,短期内难以自给。
有了这批匠人,代郡工匠短缺稍得缓解。但时下匠人多敝帚自珍,鲜少授艺。为此刘玄颁布新政:每收一徒赏十石粮、一两细盐;徒弟出师,则赏师傅五百石粮、一石细盐。
此令一出,全郡工匠争相收徒。虽眼下成效不显,但刘玄深信:待这批学徒出师,代郡工匠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有了袁家提供的铁矿石,刘玄并未急于建造冶炼厂,而是先着手准备 ** 事宜。他计划将钢铁冶炼厂建在山脉脚下,这样日后开采出的铁矿就能直接运到山脚冶炼,省去了长途运输的麻烦。
然而, ** 的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刘玄原本以为这场战斗会十分艰难,毕竟山贼占据地利,而自己的士兵缺乏实战经验。可结果却是兵不血刃,三千余人的山贼竟主动投降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刘玄率关羽、张任及六千兵马抵达山脉后,按惯例先派人劝降,承诺只要山贼投降,便可既往不咎,并给予他们与代郡百姓同等的待遇。这本是例行公事,刘玄并未抱太大希望。
谁知当晚,山贼内部爆发了冲突。次日清晨,关羽匆匆叫醒刘玄,禀报山贼已下山投降。刘玄一时愕然,了解详情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些山贼大多是代郡的百姓,因天灾兵祸被迫落草为寇。数月前,他们听闻刘玄开仓赈灾的消息,早已心生向往,只是担心自己曾为山贼的身份会遭到歧视。昨日刘玄的“既往不咎”四字一出,彻底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于是,山贼内部爆发争执,最终决定下山归顺。
刘玄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数千山贼手持武器,警惕地与官兵对峙。为首的贼首小心翼翼地问:“大人当真既往不咎?当真给我们一样的待遇?”刘玄毫不犹豫地点头。
话音一落,山贼们纷纷丢下武器,跪地痛哭。他们哭得撕心裂肺,仿佛要将多年的委屈尽数宣泄。刘玄不解,问他们为何如此信任自己。
他们的回答出奇一致——因为他们相信刘玄。
这一刻,刘玄明白,自己苦心经营的名望终于发挥了作用。更让他惊喜的是,这些山贼个个身强体壮,完全符合他的 ** 标准。
山贼们大多精于箭术。
因此,刘玄轻松收编了三千名弓箭手。
此行不仅兵不血刃剿灭山贼,顺利拿下铁矿开采地,还白得一支精锐弓箭队,可谓收获颇丰。
然而——
直到返回代县,刘玄才猛然醒悟:
不对!
此行的初衷明明是练兵见血啊?
怎会变成这样?
"看来得另寻机会让他们历练了。"刘玄无奈叹息。
眼下山贼已平,袁家承诺的铁矿陆续送达,兴建钢铁厂刻不容缓。
冶铁之事关乎根本,其重要性不亚于粮草生产。
刘玄咬牙耗费两万声望值,从系统商城兑换出适配三国时代的高效炼钢术。
一月后,山麓间矗立起规模宏大的冶铁工坊。
此地被划为军事 ** ,驻守千名精兵严防意外。
在全力督造钢铁厂的同时,刘玄暗中扩军。
明面招募一千新兵,实则吸纳两千人。
加上归顺的三千山贼,共计五千新兵需加操练。
依旧沿用旧制:
将新兵打散编入六千老兵队伍,实行"一老带一新"。
在老卒指导下,新兵们迅速适应军营作息,逐步掌握战阵要领。
短短月余,五千新丁已与老兵浑然一体。
随着钢铁厂正式投产,新型冶炼法的优势显现。
较之当世30%-35%的出铁率,系统技术将产量提升至45%。
万公斤铁矿经冶炼,最终可得约四千斤精铁。
刘玄并未急于打造刀剑,而是命工匠反复淬炼,将精铁锻为枪头。
枪杆选用上等白蜡木——此木刚柔并济,可弯折180度不断裂,潮湿不变形,干燥不开裂,实为制作兵刃柄材的不二之选。
最终,共打造了七千支长矛。
"还差得远!"
虽然这批武器的产出极大缓解了士兵装备短缺的状况,但刘玄仍不满意。他深知未来还要扩充军队,总不能让新兵徒手上阵。
更关键的是,盔甲同样不可或缺。打造一副轻甲所需的铁料就抵得上五六件兵器,若是重甲,至少需要十斤,甚至二十斤也不足为奇。
为此,开发代郡西南山区的铁矿势在必行。但这处矿藏深埋地下,仅小部分 ** 在外,开采难度极大。即便调集数百劳工,每日也只能挖出六七百斤矿石。
更棘手的是运输问题。崎岖山路导致每日仅有不足三百斤矿石能运出深山,加上冶炼损耗,炼铁厂每日精铁产量仅百斤左右。
为提升效率,刘玄命建设司修筑一条通往炼铁厂的水泥路。竣工后,预计日产量能翻倍。虽然总量仍有限,但聚沙成塔,年产量可达七八万斤,勉强够用。
转眼十月将至。八月种下的土豆即将迎来收获。此前简雍和田畴对土豆种植充满好奇,频频请教。不胜其烦的刘玄干脆从系统商城购买专业农书相赠,这才得以清静。
尽管政务繁忙,刘玄仍坚持每日与张任切磋武艺。两个月苦练下来,他已能在张任手下走过二十余招。这般进步令张任赞叹不已,常感慨若刘玄自幼习武,成就必在自己之上。
张任更透露其师童渊藏有秘方,通过药浴配合苦练可改善根骨,对成年习武者尤为有效。他承诺日后引荐刘玄拜见师尊,这让刘玄重燃了成为高手的希望。
金秋十月,中旬。
清晨天色未明,刘玄尚在酣睡,忽被田畴与简雍唤醒。
"子泰、宪和,何事如此急切?"刘玄揉着惺忪睡眼问道。
田畴难掩兴奋:"大人,您所说的亩产二十石之土豆已然成熟,按农书所示,今日正可收获!"
刘玄闻言睡意全消:"竟已成熟?确实到十月了。"
三人匆匆赶至城外农田。放眼望去,金黄一片。
"大人,这些土豆可算成熟?"简雍迫不及待地问道。
刘玄仔细观察后点头:"不仅成熟,且已熟透数日。若再拖延,恐会影响品质。"
田畴正要上前挖掘,却被简雍拉住。二人相视一眼,齐声道:"请大人先试。"

![[三国:我的玻璃杯价值连城]全章节免费阅读_「刘玄代郡」小说节选免费试读](https://image-cdn.iyykj.cn/2408/69b984d36f03ed271419c5f1f9c91c3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