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的小说免费阅读无弹窗_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在线观看免费版(陈墨格斗)

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精彩节选试读_[陈墨格斗]后续完整大结局

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

连载中 免费

陈默在一次生死危机中意外激活自身大脑未知领域获得穿越时空的异能,能够穿越无尽时空获得机缘,从此改变命运,向着无尽未知探索

皇后区地下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发出“嘀”的轻响时,陈墨正在调试一台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屏幕上,经过基因编辑的神经细胞正以稳定的频率放电,荧光标记的钙离子流像跳动的萤火,比服用原始NZT时的紊乱状态柔和了近40%。

“第173次实验,神经调节剂‘缓冲-3’对NZT副作用的抑制率达到31%。”伊莲娜在旁边记录数据,笔尖划过纸张的力度比三个月前沉稳了许多,“线粒体活性维持在82%,比上次提升5个百分点,未发现细胞凋亡迹象。”

陈墨摘下手套,拿起培养皿对着光看。淡蓝色的液体里悬浮着细密的气泡,那是混合了半片NZT与“缓冲-3”的溶剂。三个月来,他们通过分析NZT代谢残留,合成了17种神经调节剂,前16种不是抑制效果微弱,就是会抵消NZT的潜能激发作用,直到“缓冲-3”的出现——这种以牛磺酸衍生物为核心的化合物,能像海绵一样吸附NZT分解产生的神经毒素,同时不干扰大脑皮层的兴奋传导。

“足够安全,但还不够完美。”他将培养皿放回操作台,打开实验日志。最近三个月的记录里,副作用抑制率从最初的7%缓慢爬升,每提升1%都意味着数十次分子结构的微调。“继续优化侧链结构,把抑制率推到50%以上,我们需要在人体试验中验证长期效果。”

伊莲娜点头时,目光扫过实验室新增的设备——德国进口的全自动多肽合成仪、美国军方淘汰的脑电波图谱仪,还有墙角那台价值百万美元的冷冻电镜。这些都是用收购永恒生物的“余粮”添置的,而这一切的起点,要从三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股东博弈说起。

威廉姆斯老头参观实验室后的第三天,就带着他的投资团队加入了陈墨的阵营。这个在华尔街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的老狐狸,从“神经调节剂”的概念里嗅到了远超抗生素生意的暴利。在他的斡旋下,陈墨用阿尔法化工的股份做抵押,联合三家对冲基金,以5.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永恒生物的全资收购。

签字那天,陈墨站在永恒生物罗马尼亚分厂的中控室里,看着巨大屏幕上滚动的生产参数。从原料提纯到分子组装,NZT的生产线像一条精密的毒蛇,每天能吐出2000片蓝色药片。他按下暂停键,在系统里输入新指令:“日产量下调至300片,启动‘洁净生产’模式。”

所谓“洁净生产”,是他制定的新标准——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替代原始工艺里的有机溶剂,将生产过程中的毒素残留降到0.01ppm以下。这会让成本飙升3倍,但能为后续研发NZT-49提供更纯净的原料。

“老板,东欧分销商‘九头蛇’又来催货了。”助理的电话从纽约总部打来,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他们说愿意加价40%,只要恢复之前的供货量。”

陈墨看着屏幕上“九头蛇”的订单记录,这个盘踞在巴尔干半岛的黑帮组织,过去三年从永恒生物买走了近10万片NZT,用于控制地下赌场和高利贷市场。他手指在控制板上敲击:“回复他们,断货。所有地下渠道全部关闭,库存按标准剂量封装,转入实验室冷库。”

“可是……”

“没有可是。”他打断助理,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从今天起,NZT不再是流通商品,只作为研发样本存在。”

挂掉电话,他走到生产线末端的包装车间。那里堆积着刚生产出来的NZT,蓝色药片在透明铝箔里泛着冷光。他拿起一板放在手心,重量轻得像一片羽毛,却承载着足以颠覆世界的力量。原剧情里,正是这种无节制的流通,让NZT变成了吞噬人性的毒药。现在,他要亲手掐断这条毒源。

收购完成后的第一个月,陈墨就解散了永恒生物的销售团队,将罗马尼亚分厂的员工裁掉70%,只留下核心的研发和生产人员。他用节省下来的资金,在瑞士成立了一家名为“智核”的新公司,作为NZT研发的主体,而永恒生物则被改造成一家生产普通维生素的壳公司,继续在阳光下运转。

“杰森,华尔街日报想做专访,他们听说我们在研发‘聪明药’。”伊莲娜的声音将陈墨拉回现实,她手里拿着一份传真,眉头微蹙,“标题都拟好了——《神秘东方资本掌控大脑潜能密钥》。”

陈墨接过传真看了一眼,随手扔进碎纸机。齿轮转动的声音里,他想起三个月前在中央公园咖啡馆遇到的艾迪。那个潦倒的作家后来真的把故事改得风生水起,上个月刚和一家出版社签了合同,只是不知道没有NZT的加持,他能否熬过创作瓶颈期。

“拒绝所有采访,把实验室的安保等级提到最高。”他走到窗边,看着纺织厂废弃的烟囱在夕阳里拉出长长的影子,“我们的目标不是当科技明星,是做出真正的NZT-49。”

第十章 脑域图谱,完美陷阱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地下实验室里,脑电波检测仪的纸带像贪吃蛇一样吐出数据。陈墨戴着电极帽,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九宫格的数字矩阵——这是测试工作记忆的经典范式,普通人能记住7个数字就算优秀,而他此刻正在尝试记忆23个。

“缓冲-3生效时间第9小时,工作记忆容量23,逻辑推理速度128步/分钟,较基准值提升210%。”伊莲娜念着监测数据,目光落在脑电波图谱上,θ波与β波的比值稳定在1:3.2,比服用纯NZT时的1:5.7平和了许多,“心率71,血压125/80,生理指标无异常。”

陈墨按下记忆完成键,屏幕上的数字消失,他凭记忆在虚拟键盘上准确输入。当最后一个数字落下,系统弹出“正确率100%”的提示时,他的太阳穴只有轻微的发胀感——这在三个月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服用半片NZT,第9小时通常会伴随偏头痛和视物模糊。

“‘缓冲-3’的半衰期刚好覆盖NZT的作用周期。”他摘下电极帽,指尖划过太阳穴,那里的皮肤温度比往常低1.2℃,“明天开始进行双盲试验,招募20名志愿者,分三组:纯NZT组、NZT+缓冲-3组、安慰剂组,持续观察30天。”

伊莲娜点头记录,笔尖在“志愿者筛选标准”上停顿:“还是按之前的要求?排除有精神病史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

“再加一条,”陈墨补充道,“必须是没有服用过任何神经类药物的健康人,我们需要最干净的基线数据。”

志愿者招募的消息通过智核公司的医疗合作网络扩散出去,一周后,20名年龄在25-35岁的志愿者走进了实验室。他们中有利物浦大学的物理系博士,有华尔街的初级分析师,还有一位百老汇的候补演员——陈墨特意选择了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为的是全面测试NZT在不同脑区激活状态下的副作用表现。

试验进行到第15天,数据开始出现分化。纯NZT组的5人里,有3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眠和焦虑,其中那个物理系博士因为过度兴奋,连续48小时推导弦理论公式,最后在白板前晕倒;而NZT+缓冲-3组的10人,除了一人报告轻微胃部不适,其余人的生理指标都保持稳定,工作效率比安慰剂组高出2-3倍。

“抑制效果在人体试验中得到验证,但长期服用的累积毒性还不清楚。”陈墨站在监控室里,看着屏幕上志愿者的脑电波图谱,“让纯NZT组停药观察,记录戒断反应。另外,给缓冲-3组增加剂量,看看能否承受整片NZT的冲击。”

就在实验稳步推进时,伊莲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怎么优化“缓冲-3”的结构,副作用抑制率都卡在37%左右,像遇到了一道无形的墙。

“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缓冲-3’的吸附位点已经饱和。”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模拟动画,牛磺酸衍生物的侧链像挂满货物的船,再也塞不下更多神经毒素,“我们需要更高效的吸附结构,或许……得换一种思路。”

陈墨盯着动画里扭曲的分子链,突然想起第一次服用NZT时的感觉——大脑像被点燃的草原,无数沉睡的神经元在瞬间苏醒,却因为缺乏协调而陷入混乱。原始NZT的问题或许不只是毒素,还有它对大脑潜能的“暴力激发”方式。

书名:《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的小说免费阅读无弹窗_人类的幻想衍生目录在线观看免费版(陈墨格斗)

“停止优化缓冲剂,我们来画一张‘脑域图谱’。”他突然开口,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把大脑皮层分成128个功能区,记录每个区域在NZT作用下的激活阈值和协同模式。我要知道,哪些区域是必须兴奋的,哪些是可以抑制的。”

这个想法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僵局。过去的研究总在“消除副作用”上死磕,却忽略了NZT最根本的缺陷——它像个不懂指挥的鼓手,让大脑的所有区域同时亢奋,而真正的潜能激发,应该是精准的“交响乐”。

接下来的一个月,实验室变成了脑科学数据的海洋。志愿者们在fMRI机器里完成数学题、语言测试、空间想象任务,陈墨则带着团队分析海量的脑区激活数据。当第128个功能区的阈值曲线被绘制出来时,一幅前所未有的脑域图谱展现在白板上——前额叶皮层的逻辑区需要70%的激活度,枕叶的视觉区只需30%,而负责情绪的边缘系统,激活度超过50%就会引发焦虑。

“这才是NZT-49该有的方向。”陈墨的手指划过图谱上的高亮区域,“不是消除副作用,而是让激发更精准。我们要设计一种能‘指挥’大脑的药物,只激活必要的区域,让其他部分保持常态。”

伊莲娜看着图谱,突然明白为什么之前的研究总在原地踏步——他们一直在修补旧船,却没想过造一艘新的。

第十一章 精准激发,暗潮涌动

冷冻电镜的舱门缓缓打开时,陈墨闻到了液态氮的清冷气息。他用特制镊子夹起载网,上面吸附着NZT-49的候选分子“指挥者-1”——这个由127个原子构成的分子,像一把精巧的钥匙,头部的环状结构能精准对接前额叶皮层的受体,尾部的侧链则像开关,能抑制边缘系统的过度兴奋。

“低温电镜下的结构解析完成,与设计模型的匹配度98.7%。”伊莲娜的声音带着疲惫的兴奋,她已经连续工作了36小时,“受体结合能计算结果出来了,比原始NZT高23%,对边缘系统的抑制率达到61%。”

陈墨将载网放进分析仪,屏幕上立刻跳出分子的三维模型。“指挥者-1”的核心保留了NZT激活潜能的关键结构,但在外侧增加了两个“靶向臂”——这是根据脑域图谱设计的,能像GPS一样引导药物分子精准到达目标脑区。

“开始体外试验,用转基因的神经元细胞测试。”他按下启动键,分析仪开始模拟分子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屏幕上,“指挥者-1”像找到锁孔的钥匙,稳稳嵌入前额叶皮层的受体蛋白,引发一连串有序的信号传导,而边缘系统的受体则被“靶向臂”屏蔽,荧光标记的钙离子流平稳得像湖面。

“激活精准度提升80%,副作用指标下降72%!”伊莲娜的声音有些发颤,这个结果意味着“指挥者-1”已经具备了NZT-49的雏形——它不再是粗暴的“全脑激发”,而是精准的“按需激活”。

就在实验室的气氛达到高潮时,陈墨的加密通讯器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一行来自纽约警方的内部通报:“布鲁克林区发现两具无名男尸,体内检测出高浓度NZT残留,死亡原因疑似药物过量。”

通报下方附着现场照片,死者手腕上的蛇形纹身刺痛了陈墨的眼睛——那是“九头蛇”组织的标记。

“他们开始自己生产劣质NZT了。”陈墨关掉通讯器,眼神冷了下来。切断地下渠道后,他就预料到会有仿制品出现。永恒生物的原始配方虽然复杂,但核心成分并不难解析,只是没有精密设备和洁净生产标准,仿制品的毒性会比正品强十几倍。

“要不要通知警方?”伊莲娜有些担心,她在整理永恒生物旧档案时,见过“九头蛇”处理叛徒的照片。

“通知他们只会打草惊蛇。”陈墨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曼哈顿的灯火。收购永恒生物后,他清理了所有与黑帮相关的记录,但“九头蛇”这种盘踞多年的组织,绝不会轻易放弃NZT这块肥肉。“让安保主管加强实验室警戒,另外,把‘指挥者-1’的研发数据加密备份,分成三份存在不同的服务器里。”

他知道,真正的麻烦或许才刚刚开始。原始NZT的流通已经像毒瘤一样渗透进这个世界的地下网络,就算他关掉了永恒生物的生产线,那些被NZT喂饱的贪婪者,也会用更野蛮的方式争夺替代品。

三天后,一个包裹出现在实验室的收发室。没有寄件人信息,里面只有一个U盘和一颗子弹。

陈墨将U盘插入隔离电脑,屏幕上立刻跳出一段视频——昏暗的仓库里,几个蒙面人正在殴打一个男人,那人正是之前催货的“九头蛇”联络员。镜头最后对准一张纸条,上面用血写着:“交出配方,否则下一个就是你。”

“他们找到我们了。”伊莲娜的脸色有些发白。

陈墨却异常平静,他盯着视频里仓库的背景细节——墙角的消防栓型号、天花板的管道走向,这些在NZT加持下都成了定位线索。“把视频发给威廉姆斯,让他动用FBI的关系查一下布鲁克林区的废弃仓库,重点找1980年代建造的红砖建筑。”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准备第174次实验,我们加快‘指挥者-1’的研发进度。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真正的NZT-49。”

当实验室的灯光再次亮起时,陈墨看着屏幕上“指挥者-1”的分子模型,突然想起刚穿越时那个夜晚。那时他手里只有两板NZT,每一片都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而现在,他不仅掌控了生产源头,还在亲手重塑这种药物的本质。

或许完美无副作用的NZT-49还很遥远,但至少此刻,他已经站在了改写规则的起点。

第十二章 双线并行,破局之道

FBI的突袭行动在凌晨三点展开。当特警踹开布鲁克林区那栋废弃仓库的大门时,里面的制毒设备还在冒着白烟,劣质NZT的刺鼻气味混杂着汗水的酸腐味,让带队的探员忍不住皱眉。

“找到37公斤半成品,逮捕12人,没有发现‘九头蛇’的核心成员。”威廉姆斯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宿醉后的沙哑,“他们很狡猾,现场只留下了操作工人,头目应该早就跑了。”

陈墨站在实验室的脑电波监测仪前,屏幕上志愿者的θ波正以稳定的频率起伏——这是服用“指挥者-1”后的第48小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波动。“意料之中,这些人跟老鼠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看着屏幕上的波形,“让FBI盯紧港口,他们大概率会把设备转移到海外生产。”

挂掉电话,他转头对伊莲娜说:“提前启动人体试验,用‘指挥者-1’替代缓冲-3,我们需要更快的结果。”

人体试验的志愿者还是之前的10人,但这次的流程严格了数倍。每个人都配备了24小时监测手环,定期抽取血液样本,每天接受神经认知测试。陈墨亲自制定了“阶梯激发”方案:第一天服用1/4片“指挥者-1”,第二天1/2片,第三天整片,逐步测试药物在不同剂量下的表现。

试验进行到第五天,那个百老汇的候补演员突然在表演测试中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她闭着眼睛就能准确唱出莫扎特《魔笛》的高音C,情感表达比专业歌唱家还要细腻,脑电波图谱显示,她的颞叶听觉区激活度达到65%,而负责紧张情绪的杏仁核激活度只有21%。

“精准激发起效了。”伊莲娜兴奋地记录数据,“她的音乐脑区被针对性激活,其他区域保持常态,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指挥’效果。”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顺利。物理系博士在解算黎曼猜想时,前额叶激活度达到了预期的70%,但海马体的记忆区却出现了轻微抑制——他能推导出公式,却记不住三天前见过的人脸。

“‘指挥者-1’的靶向性还不够精准。”陈墨看着数据,眉头微蹙,“记忆区的抑制率超过15%,需要调整靶向臂的长度,让它避开海马体受体。”

就在研究陷入微调阶段时,威廉姆斯带来了一个坏消息:“九头蛇在暗网发布了悬赏,用1000万美元买你的人头,还有实验室的所有数据。”他把一份加密文件推过来,“这是暗网论坛的截图,已经有三个雇佣兵团接了单。”

陈墨拿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