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讨董大业岂能少了我们兄弟!"
炸雷般的笑声撞碎庭前积雪,两名青年踏着铿锵的甲叶声昂然而入。左侧男子独目灼灼如炬,右侧青年背负三石强弓,齐齐抱拳时震得梁上灰尘簌簌飘落。
"夏侯惇、夏侯渊,率部曲千人来投!"
曹操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早该想到的,谯县夏侯氏与曹氏世代联姻,可当真见到这两头幼虎带着私兵踏雪而来时,喉头仍涌起铁锈味的悸动。这是把全族性命都押在了他的刀锋上啊。
"得元让、妙才相助,犹获万钧强弩!"
三个男人的熊抱惊飞了檐下麻雀。待曹洪引着夏侯兄弟入席时,于禁注意到乐进正用刀柄轻叩地面——这是兖州游侠们表达敬意的古礼。新来的独目将军咧嘴一笑,露出狼犬般的森白牙齿。
厅堂内的炭火忽然噼啪炸响,将众人影子投在墙上,恍若千军万马。
于禁麾下乡勇无需操练,而李典、乐进所率部众终究稍逊一筹。
然。
夏侯兄弟带来的千余壮士截然不同。
个个虎背熊腰,体魄强健。
远非寻常乡勇可比。
寻常乡勇经训练后,不过堪堪成军。
而这些壮士经锤炼后,
必将成为精锐之师,军中砥柱。
人比人,气煞人。
乐进、李典、于禁三人不得不服。
正当三人暗自叹服之际——
骤然间。
大 颤,轰鸣作响。
宛若地动山摇。
震得案几上酒樽倾覆,琼浆四溅。
"发生何事?"
"地龙翻身?"
"莫非真是地动?"
乐进、李典及夏侯惇兄弟所率乡勇、壮士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非也!"
"此乃铁骑奔腾之声!"
出言者正是于禁。
这位治军有方的将领,最先辨明声响来源。
曹操闻言,赞许地望了他一眼。
未及出言安抚众人,
郡守府一门吏仓皇奔入,颤声禀报:"曹将军!"
"太守大人!"
"黑甲!"
"黑甲!"
"府门外突现大批黑甲铁骑,他们......"
门吏面如土色,语不成句。
话音未落,府外传来一声雷霆般的喝喊:
"常山公孙慕!"
"携师弟张任、张绣、赵云!"
"率八百黑甲精骑!"
"特来投效曹将军!"
"愿为......"
"将军冲锋陷阵,扫荡群敌!"
"剑锋所指!"
"所向披靡!"
人未至,
声先达!
公孙慕的喝声伴着铁蹄轰鸣,犹如九天惊雷。
霎时间,
满座皆惊。
连曹操亦为之震愕!
夏侯渊、夏侯惇、乐进、李典、于禁等人刚从战马嘶鸣声中定下心神,耳畔便传来公孙慕掷地有声的话语。
刹那间,众将胸中怒火翻腾。
好个狂妄之徒!
破阵如摧枯拉朽,荡敌似风卷残云。剑锋所向,无往不利——这般目中无人的豪言,竟敢在群英汇聚之时脱口而出。今日齐聚曹公帐下的诸位将领,哪个不是身怀绝技的骁勇之辈?即便如此,众人也不过以"愿效犬马之劳""生死与共"等谦辞表忠,何曾有人如此大放厥词?
若真如其所言,曹公剑锋前的强敌皆被这素未谋面之人扫平,他们这些沙场宿将岂非成了酒囊饭袋?
武人最重声名,何况此刻正是初投明主之际。夏侯兄弟与乐进等五将不约而同怒视府门,眼中燃起熊熊战意。他们倒要瞧瞧,敢出此狂言者究竟生得如何三头六臂。
堂内空气骤然凝滞。
曹仁、曹洪最先察觉异样。这两位曹氏族弟暗自叫苦,万没料到兄长聚将首日便遇此剑拔弩张之势。久经沙场的他们深知,这些悍将个个都是 桶,稍有不慎便会演变成比武夺帅的闹剧。
无奈之下,二人只得将求助目光投向曹操与东道主张邈。谁知这一望更令他们心凉——张邈竟摆出隔岸观火的姿态,满脸皆是看好戏的神情。
曹仁与曹洪不约而同望向主位上的曹操。
只见曹操端坐如山,神色从容,仿佛眼前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二人对视一眼,嘴角微微抽动。
“兄长……”
曹仁压低声音,欲劝曹操开口缓和气氛。

然而,曹操只是轻轻抬手,示意他不必多言。
无人察觉的是——
此刻曹操眼中暗藏期待,心中早已掀起波澜。
“庸人不敢妄言,敢放豪言者,必有其过人之处!”
“门外那名为公孙慕之人,莫非真是我预感中的英杰?”
他五指渐拢,心跳愈发急促。
……
脚步声由远及近,踏过青石地面。
府外传来夏侯兄弟等人麾下士卒的惊叹。
四道银甲身影逆光而来,恍若神兵临世。
曹操凝神细观——
贪狼铠者目光如刃,似鹰隼盯猎;
雁翎甲者气度沉静,稳若磐石;
亮银甲少年英姿勃发,犹带青涩。
最终,他的视线定格在为首之人身上。
龙鳞银甲熠熠生辉,墨发高束,眉目如剑。
那抹若有若无的自信笑意,令曹操眼底骤亮。
“好个非凡人物!”
曹操望着眼前英姿勃发的青年将领,眼中闪过惊艳之色。这些日子前来投奔的多是夏侯惇、乐进这般粗犷武将,乍见如此俊朗人物,不禁眼前一亮。
"好一个翩翩少年郎!"曹操暗自赞叹。他素来不以貌取人,但帐下若能多几位这般风采的将领,倒也不失为美事一桩。
更令曹操意外的是,这位银甲青年竟也毫不避讳地打量着自己。那双明亮的眼眸中透着审视与思索,显然方才出声之人正是此子。
"有意思!"曹操抚须微笑。他向来欣赏有胆识之人,即便对方举止稍显逾矩,只要确有真才实学,他从不计较这些小节。
大堂之上,公孙慕却在心中暗暗摇头。眼前这位青史留名的枭雄,生得面黑体瘦,细眼长须,身高不过七尺,与想象中 风云的魏武帝形象相去甚远。
"难怪史书记载..."公孙慕想起那个著名的典故——曹操曾让相貌堂堂的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者。此刻亲眼所见,方知其中缘由。
目光扫过厅内众人,公孙慕忽然一怔:满座皆是赳赳武夫,竟不见半个谋士身影。唯有坐在左首那位气度不凡者,想必就是与曹操交好的陈留太守张邈了。
他所提及的谋士之流,自然与张邈无关。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荀彧、郭嘉、程昱、戏志才这等人物。
三国往事流传至今,曹操麾下谋臣如云,公孙慕对此了然于心。
稍加思索,他便想通了其中关窍——
莫非是因曹操尚未显达,众人仍在观望?
想起历史上荀彧、郭嘉等人先投袁绍,后转投曹操的经历……
他不禁摇头失笑。
谋士之道,果然从容!
大可不必急于择主。
即便初次选择有误,仍有改弦更张的余地。
只要最终押对明主,凭借治国之才,终能位极人臣。
毕竟,天下平定后,君主可以不用冲锋陷阵的武夫,却离不开治理四方的文臣。
再看堂中这些武将——
比起谋士们的稳坐 ,武将们可谓时不我待。
他们必须早早押注,以血肉搏取功名。
虽说也有改投他主的可能,
但对多数武将而言,
这机会形同虚设。
毕竟,
他们往往活不到那时。
恪守忠义、誓死效忠的武将,
多半先于主君战死沙场;
而背主求荣者,
纵得新主收留,
也难逃厄运。
历史总爱开玩笑——
千百年来,鼓吹忠君气节的尽是文臣;
可每逢改朝换代,
除了文天祥等少数人,
多数文人将气节抛诸脑后;
反观备受指责的武将,
往往是在走投无路时,
才被迫屈服。
至于主动叛国的将门之后,
更是凤毛麟角。
所幸,
堂中这些武将运气不错,眼光也准。
若汉末有投资行当,
这些自陈留起兵便追随曹操的将领,
堪称顶级天使投资人。
只要不中途战死或叛离,
跟着魏武帝曹操,
迟早富贵满堂。
福泽三代,想来不成问题。
公孙慕收敛心神,向曹操抱拳行礼:"常山人公孙慕,字景略,拜见曹将军。"
汉室礼仪不尚跪拜之礼。
若效仿野猪皮朝代的戏剧情节,贸然向曹操行跪拜大礼,反倒显得谄媚逢迎,徒惹轻视。
话音未落,三位师弟立即会意。
张任率先开口:"张任,张子辅,见过曹将军。"
张绣紧随其后:"张绣,张子锦,见过曹将军。"
赵云朗声道:"赵云,赵子龙,见过曹将军。"
面对四位青年才俊的效忠之言,饶是曹操素来沉稳,此刻也难以抑制心中喜悦。
更难得的是,这四位将领还带来了八百精锐骑兵。对初举义旗的曹操而言,这支骑兵部队堪称至宝。
虽未亲眼目睹城外八百黑甲铁骑的雄姿,但从公孙慕等人不卑不亢的气度,已可窥见一斑。
强将麾下,岂有弱兵?
公孙慕既敢承诺"破阵摧坚,荡平诸敌",其部众必非等闲之辈。
"哈哈哈!曹某起兵之初,能得景略与三位俊杰相助,此番讨伐 董卓,胜算更添三分!"
曹操离席而起,亲切地以表字相称,显见器重之意。
他行至四人面前,伸手示意:"三位将军请入座。景略,你且坐于曹某身侧。"
说着指向主位右侧的空席。

![[三国:开局选择辅佐曹操上位]最新章节免费阅读_[童渊赵云]小说章节免费试读](https://image-cdn.iyykj.cn/2408/39fee080bc340a18b44d0f90843ffe2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