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二人三十米处……
领头的黑甲将领突然高举长枪。
刹那间,八百铁骑如臂使指般齐齐勒马,整齐地停在公孙慕与赵云马前。
紧接着。
两名黑甲将领脱离军阵,策马向他们走来。
这时。
赵云难以置信的声音响起。
"二师兄、三师兄,你们不是分别投奔益州刘焉和叔父去了吗?"
"怎么会......"
"怎么会在这里!"
赵云说话时声音都在发颤。
足见他内心的震撼程度,简直难以形容。
听到赵云的疑问,其中一位剑眉星目、气宇轩昂的年长将领看向公孙慕。
"小师弟,这事你得问咱们大师兄!"
"我本打算学成后去益州投奔刘焉。"
"是大师兄半路截住了我!"
"说什么刘焉不过是冢中枯骨,不值得效忠,又讲了一大堆道理,听得人晕头转向。"
"结果......"
"就如你所见,我就留下来了。"
张任耸了耸肩,语气轻松。
直接把责任推给了公孙慕。
见二师兄张任如此干脆地向赵云坦白,公孙慕并未否认。
因为。
这事确实是他做的。
是他悄无声息地截胡了二师弟张任。
既然身为童渊门下首徒,他自然不会放过张任这个"好苗子"。
这事连他师父童渊都被蒙在鼓里。
可怜童渊至今还以为二徒弟张任已在西川为将。
赵云看了看不作辩解的大师兄,无奈地将目光转向张任身旁那位凤目狭长、轮廓分明、气质凌厉如鹰的青年。
那是他的三师兄。
张绣,张子锦!
"三师兄,你该不会也是被大师兄拦下的吧?"
赵云虽然这么问,但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事情果然如此。

正如预料那般。
听闻赵云小师弟的话语,张绣轻轻颔首。
"确实。"
"当年我学艺期满下山时,大师兄在半路截住了我。他说投靠叔父张济并非明智之举。"
"还提到叔父效忠的董卓残暴不仁,迟早会引来天下共讨。"
"因此!"
"他建议我们应当分散投资,所以......"
张绣扫了眼公孙慕,继续对赵云道:"我便听从大师兄安排,在此落脚。"
"不止如此。"
张绣指向旁边的张任,略带无奈地说:"就像你今天这样,当初我在山谷遇见二师兄时,惊讶程度不亚于你。"
说到此处,张绣自己都忍俊不禁。
赵云:"......"
听完这番解释,赵云只觉思绪纷乱。
这位大师兄竟敢背着师父暗中谋划。
若被师父知晓,怕是要清理门户,直接......
转念想到公孙慕那深藏不露的绝世武艺,赵云又泄了气。
似乎......
如今的师父确实不是大师兄对手。
自童渊收他为徒后,除最初传授武艺外,后续枪法指导全由大师兄负责。
关于公孙慕那杆长枪的威力——
普天之下,没人比他赵子龙更了解!
他,常山赵子龙,切......身体会!!!
[新书求支持!鲜花评价收藏都很重要!]
[欢迎书友们在评论区交流意见!]
赵云神色复杂地望着运筹帷幄的公孙慕,一时语塞。
目光掠过张任、张绣两位师兄,最终停留在八百黑甲骑兵身上。
这些铁骑浑身散发的肃杀之气,即便从未涉足行伍的赵云也能断定——皆是历经沙场的精锐之师。
凝视着公孙慕的面容,此刻就算这位师兄突然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等豪言......
赵云也不会感到丝毫意外。
他甚至怀疑。
先前大师兄对师父童渊所说的投效曹操、匡扶乱世之言,恐怕都是托词。
真实意图,或许是要集结他们师兄弟共创大业。
同举义旗,啸聚山林,在这乱世中割据一方。
察觉到赵云投来的视线,浑然不知小师弟已想岔的公孙慕,指着八百黑甲铁骑解释道:"这些将士的来历,还是由为兄来说吧!"
"小师弟可还记得五年前黄巾之乱?"
"那时你刚入门墙,尚是垂髫稚子。"
"我与你二位师兄曾奉师命下山讨贼。"
"这些儿郎,便是当时招募的。"
"乱平后,有人解甲归田,也有人誓死相随。"
"至于他们身披的玄甲,掌中的兵刃,胯下的战马..."
公孙慕目光转向张绣。
有叔父张济这位西凉军大将照应,只要银钱粮秣充足,通过三师弟的门路,何愁置办不来军械。
关于供养这支精锐的财源,公孙慕并未向赵云明言。
他与中山那位家主的相识,本就是机缘巧合。若让人知晓这批兵马与那个世家有关,恐会招致祸端。
听罢大师兄的解释,赵云颔首示意明白。
但紧接着的话语,却令公孙慕猝不及防。
"大师兄,此刻并无外人。"
"唯有云与二位师兄在此。"
"还请直言相告..."
"您聚集如此精锐,又留二位师兄为将,当真无心逐鹿天下?"
赵云开门见山的质问,惊得公孙慕身形一晃,险些从踏雪乌骓背上栽落。
这小师弟怎会看出他有...
呸!
他公孙慕何时显露过问鼎天下的野心?
天地可鉴!
他从未在赵云面前展露过半分枭雄之姿。
大逆不道之言,更是只字未提。
莫非穿越者天生就长着反贼模样?
自带反骨不成?
赵云身侧。
张任、张绣听闻此问,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看着大师兄窘迫的模样,恍若看见当年同样发出疑问的自己。
那时大师兄可是黑着脸呵斥:"少胡思乱想!"
公孙慕听见了张任和张绣的笑声。
他狠狠瞪了两人一眼,转向赵云问道:"子龙为何有此一问?"
"图谋天下这种事,我们平民子弟说说便罢,岂能真的参与其中?"公孙慕继续说道,"你看那些割据一方的州慕郡守,有几个是平民出身?"
不等赵云回答,公孙慕便摇头道:"一个都没有!"
"他们不是汉室宗亲,就是地方豪族。连寒门子弟都没有,更别说我们这些连寒门都不如的平民了。"
公孙慕并非刻意贬低自己,而是事实如此。汉末群雄并起,但细究起来,确实没有一个出身平民或寒门的诸侯。
就连以卖草鞋起家的刘备,也与平民毫无瓜葛。若有人说他是平民,恐怕刘备第一个不答应。他可是正宗的汉室后裔,祖父刘雄曾任范县县令。
公孙慕不信刘家没给刘备留下什么人脉。若非如此,刘备怎能拜在大儒卢植门下?要知道,即便卢植被贬,以他当世大儒的身份,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拜师的。
汉末最重师生名分,收徒岂会如此轻率?
学生闯祸,老师也难辞其咎。
公孙瓒能与刘备同窗,拜入卢植门下,
全因他背后有辽东公孙氏撑腰。
而刘备能成为卢植的学生,
究竟凭的是什么?
或许……
这确实值得深思!
若说刘备情况特殊,
不能简单视为平民子弟争霸的代表,
那奠定吴国基业的孙坚,
以及从游侠跻身权臣的董卓呢?
他们能否代表“平民子弟”?
对此,公孙慕只能摇头。
孙坚虽与世家无关,
但孙家却是吴郡豪强,
孙文台之名,威震郡县。
豪强虽不及世家,
却也远非寒门可比。
若无家族底蕴,
孙坚何以得黄盖、祖茂等老将追随?
至于董卓……
虽曾为游侠,
却出身陇西董氏,
与董太后更有血缘之亲。
若无这层关系,
他岂能历任要职?
正因如此,
每当看到穿越者以平民之身,
轻易收服诸葛亮、庞统、荀彧的情节,
公孙慕便觉荒谬。
即便小说虚构,
也该合乎常理——
你青睐贤才,
可贤才未必看得上你的出身!
君臣之间的选择,从来都是双向的。
这种双向,除了能力之外,更关键的是……出身!
出身低微,又不姓刘,谁会无缘无故追随你?
汉末颍川荀氏最优秀的子弟投奔一个毫无背景的平 公,这样的戏码,放在现代世界,简直就像让百亿财团的继承人去给路边只会空谈的穷小子当跟班。
想想都觉得荒谬!
是荀彧脑子出了问题,还是荀氏家主昏了头?
放着曹操、袁绍这些世家豪族不选,偏偏把族中的人才押在一个无名之辈身上?
汉末群雄逐鹿,看似热血沸腾,充满可能。
但这份可能,从来不属于寒门与平民。
若要公孙慕给这些人下个定义——
他们不过是乱世的配角,而非主角。
汉末乱世的顶层角逐者,永远是那些出身名门的贵族。
公平?平等?
世上何曾有过真正的公平?
又何曾有过无视出身的平等?
一个被贴上“平民”标签的争霸者,注定不会被世家子弟视为首选。
正因如此,公孙慕穿越后从未想过争霸天下。
比起那些家世显赫的野心家,他更务实。
他清楚自己没有朱元璋那样的魄力,也不像小说主角那样自带金手指。
他给自己的定位很明确——
辅佐曹操,一统天下,成为大魏名臣!
若曹操有意打压世家,为寒门发声——
他甘愿做曹操手中的利刃,将世家门阀彻底扫入历史的尘埃。
功成身退,若能名垂青史自然好,若不能,至少他仅此而已!
想到这里,公孙慕看向身旁的张任、张绣、赵云,半开玩笑地说道:“再说,当皇帝有什么意思?整天处理不完的政务,还要面对皇子们的明争暗斗,烦都烦死了!”
"我等若要谋个王侯将相之位,岂非易如反掌?"

![[三国:开局选择辅佐曹操上位]最新章节免费阅读_[童渊赵云]小说章节免费试读](https://image-cdn.iyykj.cn/2408/39fee080bc340a18b44d0f90843ffe2d.jpg)